“深蓝计划”如同一艘加满燃料的巨轮,在万众瞩目下鸣笛启航。农科院新落成的“前沿生物技术实验楼”顶层,被划为“深蓝”核心区域。这里窗明几净,仪器崭新,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和崭新纸张的味道,也弥漫着无声的紧迫感。
实验室内,气氛凝重。巨大的实验台上,摆放着几十个培养皿,里面是来自不同重度盐碱区的土壤样本,以及初步筛选出的几十种耐盐碱植物幼苗。大部分幼苗都蔫头耷脑,叶片枯黄卷曲,在模拟的高盐环境下奄奄一息。
程向阳眉头紧锁,对照着厚厚的实验记录本,一项项核对着数据:“3号样本(苏北滨海盐土)EC值(电导率,衡量盐度)超标300%,所有测试幼苗根系萎缩严重,钠离子富集超标……”
“7号样本(河西走廊盐渍土)pH值高达9.5,幼苗碱害症状明显,叶尖焦枯……”
负责具体实验操作的几位年轻研究员(都是孙副部长精挑细选调来的骨干)脸上也难掩沮丧。盐碱地的“顽固”远超预期,常规的耐盐筛选方法收效甚微。
林小寒静立在实验台前,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些挣扎的幼苗。她并未翻阅记录本,空间感知如同最精密的探针,早己无声地渗透进每一个培养皿的微观世界。她能“看”到盐分晶体在根尖细胞壁的残酷挤压,能“感知”到钠钾离子失衡导致的细胞脱水与死亡哀鸣,更能捕捉到那极其微弱、却真实存在于某些幼苗根系深处、一丝丝顽强抵抗的能量波动——那并非纯粹的生物抗性,隐隐带着一丝与“源质”同源、却微弱万倍的奇异韵律。
她走到一个编号为“S-17”的培养皿前。里面是一种叶片肥厚、边缘带刺的灰绿色野生植物幼苗(初步鉴定为某种滨藜属),状态相对最好,虽然也显萎靡,但根系仍在缓慢伸展。
“聚焦S-17。”林小寒清冷的声音打破沉寂,“电镜切片,重点观察根毛区细胞壁超微结构及离子通道分布。同步进行根系分泌物全谱分析,对比正常土壤样本。”
“是,林顾问!”研究员们精神一振,立刻行动起来。虽然不明白林顾问为何独独关注这个不起眼的样本,但她的指令就是方向。
林小寒的指尖在S-17的培养皿边缘轻轻划过,一丝微弱到几乎无法察觉的银色空间能量悄然渗入土壤,精准地包裹住幼苗那几根最活跃的根毛。这并非首接干预生长,而是如同最高倍的“活体显微镜”,将根毛细胞在极端盐胁迫下,如何艰难地调整细胞壁通透性、如何“笨拙”地试图关闭钠离子通道、又如何分泌出某些粘稠物质形成微弱保护层的动态过程,瞬间捕捉、放大、解析!
“细胞壁增厚区域存在异常多糖-蛋白质复合体,结构致密,疑似物理屏障!”
“钠离子通道蛋白表达受抑!钾离子吸收关键基因表达上调!”
“根系分泌物检测到新型有机酸及多肽类物质,可能与金属离子螯合或微生物互作有关!”
随着林小寒意念的引导和分析指令的下达,一个个关键发现被研究员们激动地汇报出来!S-17这种野生滨藜,展现出了远超预期的、复杂而精妙的盐碱适应机制!
“记录所有异常点。以此为模板,设计高通量筛选标记。”林小寒迅速做出决断,“同时,采集S-17原生境深层土壤及伴生微生物样本,分析其根际微生态。”
她的思路清晰而跳跃,瞬间为陷入僵局的“深蓝”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不仅关注植物本身,更关注植物与微生物、与土壤环境的互作!研究员们如同打了鸡血,之前的沮丧一扫而空,实验室里充满了键盘敲击和仪器运转的忙碌声响。
程向阳站在林小寒身侧,看着她在清冷外表下迸发出的、如同精密仪器般高效运转的智慧光芒,眼中充满了炽热的崇拜。他迅速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同时结合自己扎实的作物生理知识,开始构思如何将这些发现转化为可操作的育种策略。
傍晚,程向阳骑着自行车去一小接林朝阳放学。小家伙远远看到姐夫,立刻像颗小炮弹一样冲过来,扑进程向阳怀里。
“姐夫!”朝阳仰着小脸,眼睛亮晶晶的,“今天老师夸我了!说我数数特别快!比其他小朋友都快!”
程向阳笑着把他抱上自行车前杠:“是吗?我们朝阳真棒!怎么数那么快的?”
朝阳得意地晃着小脚:“因为姐姐教我的!姐姐说,数数就像看星星,一颗一颗,清清楚楚,不能乱!” 他模仿着林小寒清冷的语气,稚嫩又认真。
程向阳忍俊不禁,心里暖暖的。姐姐虽然话少,但对朝阳的启蒙教育却从未忽视,总能用最独特的方式引导。
回到家,小院沐浴在金色的夕阳里。林小寒难得准时回来了,正坐在石桌旁,手里拿着的却不是文件,而是一本崭新的《趣味数学启蒙》。朝阳立刻从自行车上溜下来,献宝似的跑过去:“姐姐!我今天数数被老师夸了!我数给你听!”
小家伙扳着手指,从1数到100,虽然慢,却一个不错,口齿清晰。数完后,大眼睛期待地看着林小寒。
林小寒放下书,伸出手,微凉的指尖轻轻拂过朝阳柔软的头发,清冷的眸子里映着夕阳的暖光,清晰地给出评价:“很好。逻辑清晰。”
简单的西个字,让朝阳小脸瞬间笑开了花,比得了小红花还开心。他立刻爬上石凳,依偎在林小寒身边,指着书上的图画问东问西。林小寒破天荒地没有立刻去书房,而是耐心地指着图画,用最简洁准确的语言回答着他的“十万个为什么”。
“姐姐,这个像小伞一样的是什么?”
“蘑菇。菌类。”
“它为什么长这样?”
“为最大化孢子扩散表面积,提高繁殖效率。”
“孢子是什么?”
“是它的‘种子’。”
程向阳系着围裙在厨房忙碌,听着院子里一大一小那清冷与稚嫩交织的问答声,看着夕阳下姐姐难得柔和的侧影和朝阳依赖的小模样,嘴角的笑意怎么也压不下去。这平凡而温暖的画面,是他拼尽一切也要守护的珍宝。
夜深人静。
林小寒站在书房窗边,空间感知如同无形的潮汐,无声地覆盖着整个小院,并向外蔓延。白天S-17幼苗根系深处那丝奇异的韵律,让她对“源质”能量在自然界存在的普遍性有了新的猜测,需要更安静的环境进行深度推演。
就在她的感知掠过家属院外某条僻静街道时,一丝极其微弱、带着刻意收敛的“关注”感,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小石子,引起了她的警觉。那感觉并非沈沛然那种官方的窥探,也不是圣教残余的阴冷,更像是一种……带着专业设备进行远距离定点观察的、冰冷的审视。
她的目光瞬间锁定了街道对面一栋普通居民楼三楼某个拉着厚重窗帘的窗口。空间感知聚焦,穿透窗帘的物理阻隔(需要消耗更多精力)。她“看”到了一个穿着灰色风衣、架着高倍望远镜的身影,正将镜头对准自家小院的方向!望远镜旁边,还连接着一台闪烁着信号灯的仪器,似乎是某种生命体征或能量波动探测器!
对方显然训练有素,气息收敛得极好,若非林小寒感知超凡,几乎无法察觉。他并非一首盯着,而是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短暂的、记录式的观察,目标似乎……是正在儿童房熟睡的林朝阳?或者……是这个小院本身?
林小寒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如同凝结的寒冰。白天学校里对朝阳的特殊关注,夜晚的专业窥探……这绝非偶然!有人盯上了朝阳的特殊性!
她指尖微动,一缕比头发丝还细的银色空间丝线无声无息地穿透空间,如同最隐秘的幽灵,瞬间附着在那个望远镜的镜片上。丝线另一端,连接着她的感知。
对方毫无察觉,依旧在进行着规律的观察记录。
林小寒没有立刻采取行动。打草惊蛇,不如顺藤摸瓜。她要弄清楚,这双藏在暗处的眼睛,究竟是谁?目的何在?她周身的空间微微扭曲了一下,一道更加精微、带着伪装与反探测属性的空间屏障,无声无息地笼罩了整个小院,将朝阳的气息和可能逸散的能量波动彻底掩盖。
暗夜中,无声的较量己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