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 13阴阳学说:阐释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医智慧之钥

13阴阳学说:阐释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医智慧之钥

加入书架
书名: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作者:
零命湿人
本章字数:
10848
更新时间:
2024-11-25

摘要: 阴阳学说作为《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之一,为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提供了独特而深邃的视角。本文深入探讨阴阳学说在疾病阐释中的应用,详细剖析阴阳失调的多种形式,包括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等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并结合丰富的临床案例、古代医籍记载以及现代医学研究实例进行论证。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致病因素出发,阐述其如何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疾病,揭示阴阳学说在、治疗及预防疾病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展现中医理论体系对疾病认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思维,为现代医学研究与传统中医理论的融合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参考依据。

一、引言

疾病,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挑战。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犹如一把智慧之钥,开启了理解疾病本质的大门。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阴阳平衡整体,阴阳的协调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关键。一旦阴阳失调,疾病便随之而生。深入探究阴阳学说对疾病的解释,对于传承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以及促进现代医学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阴阳学说概述

阴阳学说源于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与总结,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世界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在人体中,这种阴阳属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人体的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功能为阳,物质为阴。例如,人体的体表具有防御外邪入侵的功能,属阳;而体内的脏腑则是生命活动的核心物质基础,属阴。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处于平衡协调状态,各项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如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与阴气的滋养、宁静作用相互配合,使人体的气血运行顺畅、脏腑功能协调、神志活动正常。

三、阴阳失调与疾病的发生

(一)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是指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过于强盛,超出了正常的生理范围,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包括阳盛和阴盛两种情况。

阳盛则热,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现阳气偏盛,功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其形成多由于外感温热阳邪,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或情志过激,气郁化火等原因所致。如外感风热之邪,可使人体阳气亢盛,出现高热、面红、目赤、脉数等一系列热象症状。在临床上,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流感等,常表现出高热、口渴、大汗、舌红苔黄等阳盛症状。这是因为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阳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剧烈,导致阳气偏盛而出现发热等症状。若阳盛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高热、神昏、抽搐等热极生风的表现,这是由于阳盛至极,燔灼肝经,筋脉失养所致。

阴盛则寒,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现阴气偏盛,功能障碍,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其形成多因外感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滞中焦,或内伤久病,阳气耗伤,阴寒内盛等。例如,冬季受寒,寒邪侵袭人体,致阴寒内盛,出现恶寒、肢冷、腹痛、泄泻、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状。在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如慢性肠炎、宫寒不孕等病症中,常可见到阴盛则寒的表现。慢性肠炎患者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或受寒,导致脾胃虚寒,运化失常,出现腹泻、腹痛、喜温喜按等症状,这是阴寒之邪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功能障碍,水谷不化,寒湿内生的结果。

(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虚衰不足,不能制约对方,从而导致对方相对偏盛而出现的病理变化,包括阳虚和阴虚。

阳虚则寒,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温煦功能减退,出现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其形成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耗伤阳气等。如肾阳虚衰,可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脉沉弱等症状。在老年人中,由于年老体衰,肾阳逐渐亏虚,常出现怕冷、夜尿频多、精神萎靡等阳虚症状。这是因为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肾阳虚衰,不能温煦全身,导致机体功能减退,虚寒内生。

阴虚则热,是指机体阴液亏少,滋润、宁静功能减退,出现虚热内生的病理状态。其形成多因热病之后,阴液耗伤,或久病阴虚,或情志过极,火邪内生,耗伤阴液,或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暗耗阴液等。例如,肺阴虚可出现干咳少痰、咽干口燥、咯血、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肺结核患者多有肺阴虚的表现,这是由于痨虫蚀肺,耗伤肺阴,肺失滋润,虚热内生,从而出现咳嗽、咯血、潮热、盗汗等症状。阴虚则热与阳盛则热虽然都有热象,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阴虚则热是阴液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其热象多为低热、潮热、盗汗等虚热症状,且伴有阴液亏少的表现,如口干、舌红少苔等;而阳盛则热是阳气绝对亢盛,实热内盛,其热象多为高热、面红、目赤等实热症状,常伴有阳热亢盛的表现,如大汗、口渴、脉洪大等。

(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根互用,一方出现虚损,必然会影响到另一方,导致阴阳两虚,即阴阳互损。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两种情况。

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阴阳两虚病理状态。例如,临床常见的肝肾阴虚证,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等阳虚症状这是因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导致肝阴不足,肝肾阴虚,进而影响到肾阳的化生和温煦功能,使阳气亦虚,形成阴阳两虚之证。这种情况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晚期较为常见,如慢性肾衰竭患者,初期初期多表现为肾阴虚,随着病情的进展,可逐渐出现肾阳虚的症状,如水肿、尿少、畏寒等,最终发展为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是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的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如脾肾阳虚证,若失于治疗,可因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运化水谷,导致阴液生成无源,出现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阴虚症状,形成阴阳两虚。在一些久病体弱的患者中,由于长期阳气不足,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营养物质吸收障碍,不仅导致阳气进一步虚衰,还会因营养缺乏而使阴液生成不足,出现既有阳虚的神疲乏力、肢冷便溏,又有阴虚的低热、盗汗等阴阳两虚的表现。

四、致病因素与阴阳失调

(一)外感六淫与阴阳失调

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异常,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可成为致病因素,导致阴阳失调而引发疾病。

风邪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风邪侵袭人体,多先犯体表,使卫气失和,阳气被遏,可出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等症状。若风邪与寒邪相合,形成风寒之邪,可使阳气被郁,寒性收引,导致人体出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等风寒表证,这是由于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阴阳失调所致。例如,在冬季,人们若不慎受寒,易患感冒,出现上述风寒表证症状。

寒邪具有寒冷、凝滞之性。寒邪入侵人体,可损伤人体阳气,使气血凝滞。若寒邪直中脾胃,可导致脾胃阳气受损,运化失常,出现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等症状,这是寒邪伤阳,脾胃阴阳失调的表现。如一些人在食用过多生冷食物后,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就是寒邪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功能紊乱的结果。

暑邪具有炎热、升散之性,且多夹湿邪。暑邪伤人,易耗气伤津,使人体阳气外泄太过,阴液亏损。中暑患者常出现高热、口渴、汗出、乏力、气短等症状,这是由于暑热之邪耗伤人体气阴,导致阴阳失调。暑湿之邪侵袭人体,可困阻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苔腻等症状,这是暑湿之邪扰乱脾胃阴阳平衡的表现。在炎热的夏季,人们若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贪凉饮冷,易受暑湿之邪侵袭而发病。

湿邪具有重浊黏滞、趋下之性。湿邪致病,可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若湿邪困脾,可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出现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肢体困重、苔腻脉缓等症状。如居住环境潮湿,或涉水淋雨,易使湿邪入侵人体,导致脾胃阴阳失调。在南方的梅雨季节,许多人会感到身体困乏、食欲不振,这就是湿邪困脾,脾胃功能失常,阴阳失调的表现。

燥邪具有干涩之性,易伤津液。燥邪致病,可使人体阴液亏损,导致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初秋时节,多为温燥,可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咽干鼻燥、干咳少痰等症状,这是温燥之邪耗伤肺津,肺阴不足,肺失滋润,阴阳失调所致。深秋之时,多为凉燥,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口干咽燥、咳嗽痰稀等,凉燥之邪同样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肺的阴阳失调。例如,在秋季气候干燥时,人们易患咳嗽、咽干等疾病,就是燥邪伤阴,肺阴阳失调的表现。

火(热)邪具有炎热、升腾之性,易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火邪致病,可使人体阳气亢盛,阴液耗损。外感温热之邪,可出现高热、面红目赤、口渴、烦躁、谵妄、吐血、衄血、便血等症状,这是火邪内盛,灼伤阴液,扰动心神,迫血妄行,导致人体阴阳失调的表现。如一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猩红热等,常表现出高热、神昏、抽搐等热盛动风症状,就是火邪炽盛,燔灼肝经,筋脉失养,阴阳失调的结果。

(二)内伤七情与阴阳失调

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当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时,可影响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导致阴阳失调而引发疾病。

喜为心志,过喜则伤心,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因过度喜悦而致癫狂,这是因为过喜使心气弛缓,心神不宁,阴阳失调。正常情况下,适度的喜悦有助于气血调和、心情舒畅,但过喜则可导致阳气外泄太过,阴液相对不足,出现心悸、失眠、健忘、嬉笑不休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精神失常。

怒为肝志,大怒伤肝,可使肝气上逆,血随气涌。大怒时,人体阳气上亢,可出现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吐血、衄血等症状,这由于肝气疏泄太过,气血上逆,扰乱头目清窍,导致肝的阴阳失调。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情绪激动而突然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这与大怒伤肝,阳气上亢,血随气逆,阴阳失衡密切相关。

忧为肺志,忧愁过度可伤肺,使肺气郁结,耗伤肺气。长期忧愁可导致人体出现气短、咳嗽、喘息、声音低微等症状,这是忧愁使肺气不畅,阴液凝聚,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阴阳失调的表现。如一些人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顺等原因,长期处于忧愁状态,易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肺部疾病,就是忧思伤肺,肺阴阳失调的结果。

思为脾志,思虑过度可伤脾,使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思虑过度可导致人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消瘦、神疲乏力等症状,这是由于思虑过度,脾气郁结,运化失常,脾阴受损,阴阳失调所致。例如,一些学生在面临考试压力时,思虑过度,常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就是思伤脾,脾胃阴阳失调的表现。

悲为肺志,悲伤过度可耗伤肺气,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悲伤时,人体可出现气短、咳嗽、胸闷、乏力等症状,这是悲伤使肺气耗散,阳气不足,阴液相对偏盛,肺的阴阳失调的表现。如在经历亲人离世等重大悲伤事件后,有些人会出现长时间的咳嗽、气喘等肺部疾病症状,就是悲伤伤肺,肺阴阳失调的结果。

恐为肾志,惊恐过度可伤肾,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惊恐可导致人体出现二便失禁、遗精、滑精、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这是由于惊恐使肾气受损,阳气下陷,失固,肾的阴阳失调所致。例如,在受到突然的惊吓时,有些人会出现小便失禁的情况,就是惊恐伤肾,肾阴阳失调的表现。

惊为心志,惊则气乱,可使心神不定,心气紊乱。突然受惊可导致人体出现心悸、失眠、多梦、易惊等症状,这是惊使心气逆乱,阴阳失调的表现。如一些人在观看恐怖电影或经历恐怖电影后,会出现心跳加速、失眠等症状,就是惊伤心神,心阴阳失调的表现。

(三)饮食劳倦与阴阳失调

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也是导致阴阳失调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

饮食不节包括饮食过量、饮食过少、饮食偏嗜等。饮食过量,可使脾胃负担过重,运化不及,食物积滞于胃肠,导致脾胃阴阳失调。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泄泻等症状,这是由于饮食积滞,脾胃之气阻滞,阳气不能正常运化,阴液不能正常输布所致。例如,一些人在节假日暴饮暴食后,常出现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症状,就是饮食过量伤脾,脾胃阴阳失调的表现。饮食过少,可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气血生化无源,使人体阴阳俱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月经量少等症状,这是因为饮食不足,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生成气血,导致人体阴阳平衡失调。饮食偏嗜,如过食生冷、辛辣、、油腻、甘甜等食物,也会导致阴阳失调。过食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腹痛、腹泻、胃脘冷痛等症状,这是寒邪伤阳,脾胃阴阳失调的结果。过食辛辣食物,可使胃肠积热,耗伤胃阴,导致胃痛、胃胀、口臭、牙龈肿痛、便秘等症状,这是热邪伤阴,脾胃阴阳失调的表现。过食油腻食物,可使脾胃运化不及,导致脂肪堆积,形成肥胖,还可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引发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这是由于饮食不节,脾胃功能紊乱,肝胆阴阳失调所致。过食甘甜食物,易伤脾生湿,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肥胖、糖尿病等疾病,这是甘味入脾,过食伤脾,脾失健运,阴阳失调的表现。

劳逸失度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过度劳累可分为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劳力过度,可耗伤人体之气,使阳气外泄,阴液亏损。出现四肢困倦、肌肉酸痛、少气懒言、自汗等症状,这是由于劳力过度,气血耗伤,阴阳失调所致。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易出现疲劳、乏力、肌肉劳损等症状,就是劳力过度伤气,阴阳失调的表现。劳神过度...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