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 16《黄帝内经》脏腑功能探微与实例解析

16《黄帝内经》脏腑功能探微与实例解析

加入书架
书名: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作者:
零命湿人
本章字数:
11342
更新时间:
2024-11-25

摘要: 本文深入探究《黄帝内经》中脏腑功能的理论内涵,详细阐述五脏(心、肝、肺、脾、肾)与六腑(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各自独特的功能特性及其相互关系。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生活实例以及中医经典医案剖析,揭示脏腑功能在维持人体生命健康、引发疾病以及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核心意义与关键作用,展现《黄帝内经》脏腑理论的精妙与深邃,为中医从业者、爱好者以及相关医学研究提供全面且系统的脏腑功能知识体系与实践应用参考。

一、引言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其对脏腑功能的阐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道路。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石,一旦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便会接踵而至。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中的脏腑功能,对于理解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临床实践以及探索人体生命奥秘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五脏功能详述

(一)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在人体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犹如君主治理国家一般,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与精神意识思维。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道中循环不息,周流全身,为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与氧气,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在剧烈运动时,心脏会加速跳动,以增加血液输出量,满足肌肉等组织对能量的需求。若心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可导致面色苍白、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如冠心病患者,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供血不足,出现心前区疼痛、憋闷等表现,这便是心主血脉功能失常的体现。

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活动皆由心所统摄。心的这一功能正常时,人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情感适度。反之,若心主神明功能失调,可出现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神志恍惚、甚至昏迷癫狂等病症。如一些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的人,易出现心烦失眠、焦虑不安等症状,这是由于情志过激,扰乱心神所致。在中医经典医案中,有因突受惊吓而致精神失常的患者,表现为胡言乱语、惊恐不安,此即为心主神明功能受损的典型案例,通过镇心安神等治疗方法,可逐渐恢复神志。

(二)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具有刚强之性,主疏泄与藏血,如同将军指挥作战,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与储备作用。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使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有序进行。它能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防止其瘀滞。例如,当人情绪抑郁时,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可导致胁肋胀痛、乳房胀痛等症状,这是因为气行不畅,血行亦受阻,肝经气血瘀滞所致。肝疏泄功能正常,还能协助脾胃运化,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功能,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如一些慢性肝炎患者,常伴有消化不良的表现。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在人体安静或休息时,部分血液回流到肝脏贮藏起来;当人体处于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肝脏又能将贮藏的血液输出,以增加外周循环血量,满足机体的需要。肝血充足,目能视物清晰,筋脉得以濡养而活动自如。如肝血不足,可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在一些长期熬夜、用眼过度的人群中,由于肝血耗损,常出现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情况,这与肝藏血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三)脾——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与胃相表里,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要负责运化水谷与水液,如同国家的仓库,收纳并转化食物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脾主运化水谷,将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并将水谷精微转输至全身,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提供营养。例如,一个营养良好、身体健康的人,其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能够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充分吸收利用,转化为气血津液,维持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与生理活动。若脾失健运,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消瘦、倦怠乏力等症状,如小儿脾胃虚弱,常表现为挑食、厌食、面色萎黄、身体瘦小等,这是由于脾运化水谷功能失常,不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所致。

脾主运化水液,能够调节人体水液代谢,防止水湿内生。若脾运化水液功能失调,可导致水湿停滞,聚而为痰饮,或泛溢肌肤为水肿。例如,一些肥胖人群,多因脾失运化,水湿代谢失常,湿浊内生,积聚体内而形成肥胖。在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患者中,由于脾肾功能受损,常出现水肿症状,这与脾主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四)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在人体中犹如宰相辅佐君主,具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等多种重要功能,对全身气机、水液代谢以及气血运行起着治理调节的作用。肺主气司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气体交换正常进行。例如,在高原地区,由于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肺的呼吸功能会受到挑战,人体会通过加快呼吸频率、加深呼吸深度等方式来摄取足够的氧气,以维持生命活动。若肺主气功能失常,可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因肺功能受损,气体交换障碍,常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气短等。

肺主宣发肃降,通过宣发作用,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布散到全身,外达皮毛,同时排出体内的浊气;通过肃降作用,将吸入的清气下纳于肾,将水谷精微向下布散至其他脏腑,并将代谢后的水液下输膀胱。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皮肤润泽、汗液排泄正常,呼吸通畅。若肺失宣降,可出现咳嗽、鼻塞、流涕、皮肤干燥等症状。如感冒时,风寒之邪侵袭肺卫,导致肺失宣发,出现鼻塞、流涕、恶寒、发热等症状;肺燥时,因津液不能正常布散,可出现皮肤干燥、干咳少痰等症状。

肺通调水道,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全过程。肺通过宣发和肃降作用,调节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使水液代谢平衡。当人体因运动大量出汗时,肺会通过调节汗液的排泄和尿液的生成,维持体内水液平衡。若肺通调水道功能失调,可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如急性肾炎患者,常因肺失通调,水湿泛滥,出现眼睑水肿、下肢水肿、小便短少等症状。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汇聚于肺,经过肺的气体交换后,再输布到全身。肺的这一功能有助于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调节气血平衡。若肺朝百脉功能失常,可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气滞血瘀等病症,在一些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常可见到面色晦暗、唇甲青紫等气血瘀滞的表现。

(五)肾——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纳气,主水,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繁衍以及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代谢和功能调节方面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肾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构体胚胎的原始物质,与生俱来,决定着人体的基本体质和生长发育潜能;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脏腑代谢后剩余的精华部分贮藏于肾,与先天之精相互补充,相互滋养。肾精充足,人体生长发育正常,生殖功能健全。例如,青少年时期,肾精充足,身体生长迅速,骨骼健壮,智力发育良好;成年后,肾精旺盛,生殖能力强。若肾精亏虚,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早衰等症状,如小儿肾精不足,可导致身材矮小、智力低下、五迟(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等;成年人肾精亏损,可出现不孕不育、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肾主水,具有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肾通过对水液的蒸腾气化作用,将水液中的清者重新吸收利用,浊者化为尿液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平衡。例如,在炎热的夏季,人体出汗较多,肾会减少尿液生成,以保存体内水分;而在寒冷的冬季,人体出汗少,肾会增加尿液排泄,以排除体内多余水分。若肾主水功能失调,可出现水肿、尿少、尿频、尿急等症状,如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的气化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正常调节水液代谢,常出现全身水肿、少尿或无尿等症状。

肾主纳气,能帮助肺保持呼吸的深度,使呼吸均匀和缓。肺吸入的清气,需下纳于肾,才能保证呼吸的正常进行。若肾不纳气,可出现呼吸表浅、气喘、呼多吸少等症状,在一些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中,随着病情的发展,常伴有肾不纳气的表现,除了咳嗽、气喘外,还出现呼吸无力、动则喘甚等症状。

三、六腑功能详述

(一)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承接胃所传下的食糜,具有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并进一步进行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例如,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在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被分解为葡萄糖,脂肪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等,这些营养物质被小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运往全身各处供人体利用。若小肠功能失常,可出现腹痛、腹胀、腹泻、完谷不化等症状,如一些肠道感染性疾病,可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出现腹泻,大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等情况。

小肠能分清泌浊,将水谷精微吸收后经脾转输至全身,将食物残渣下传至大肠,将水液经三焦下渗膀胱。小肠分清泌浊功能正常,人体才能充分吸收营养物质,排出糟粕。若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调,可导致水液代谢紊乱,出现小便短赤、大便溏泻等症状,如一些湿热蕴结小肠的患者,可出现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大便黏腻不爽等症状。

(二)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接受小肠传来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并将其排出体外。大肠的这一功能正常,人体才能及时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保持肠道清洁。例如,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定时排便,粪便成形,质地适中。若大肠传导失常,可出现便秘或腹泻等病症。便秘时,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可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情志不畅等因素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减弱,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过度吸收所致;腹泻时,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可因饮食不洁、外感邪气、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大肠传导功能亢进,水液吸收障碍,糟粕快速排出体外。在一些老年人中,由于肠道蠕动功能减弱,常出现便秘症状;而在一些急性肠胃炎患者中,因肠道感染,常出现腹泻症状。

(三)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胃为水谷之海,具有主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胃能够容纳大量的食物,并通过胃的蠕动和胃液的分泌,将食物初步消化成食糜。例如,人在进食后,胃会扩张以容纳食物,并开始有规律地蠕动,同时胃液中的胃酸、胃蛋白酶等成分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初步分解。若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可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嗳腐吞酸等症状,如消化不良患者,因胃动力不足或消化酶分泌减少,食物在胃内不能正常消化,导致胃脘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胃的功能正常与否,与饮食规律、情绪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度饮酒、情绪紧张焦虑等都可能影响胃的受纳腐熟功能。

(四)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有助于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当人体进食后,胆囊收缩,胆汁排入小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例如,在食用油腻食物后,胆汁分泌增加,帮助乳化脂肪,使其更容易被消化酶分解。若胆汁排泄不畅,可出现胁痛、口苦、黄疸等症状,如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因胆囊炎症或结石阻塞胆管,胆汁排泄受阻,可出现右上腹疼痛、口苦、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此外,胆还具有决断的功能,胆气充足,则果敢决断;胆气虚弱,则优柔寡断、胆小怕事。在一些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中,如焦虑症、恐惧症患者,常伴有胆气不足的表现,通过调理胆气,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心理状态。

(五)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津液经过肾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后,下输于膀胱,膀胱在肾气的作用下,开合有度,适时地将尿液排出体外。例如,当人体饮水适量时,膀胱能够正常贮存尿液,并根据人体的生理需求适时排尿。若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等症状,如膀胱炎、前列腺增生患者,常因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等。膀胱的排尿功能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紧张、寒冷刺激等都可能导致膀胱括约肌痉挛,影响正常排尿。

(六)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是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具有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的功能。三焦能将元气布散到全身各脏腑组织,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例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都离不开元气的推动,而三焦则是元气运行的重要通道。同时,三焦还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全过程,上焦如雾,主要功能是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中焦如沤,主要功能是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下焦如渎,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若三焦水道不通畅,可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出现水肿、胀满等病症,如一些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患者,常与三焦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理三焦,可促进水液代谢,减轻水肿症状。

四、五脏与六腑的相互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表里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有热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症状,小肠有热也可上炎于心,导致心烦、失眠等症状。肝与胆相表里,胆汁的分泌排泄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肝的疏泄失常可影响胆的功能,出现胁痛、口苦、黄疸等症状,胆的功能异常也可反作用于肝,加重肝的病变。脾与胃相表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若脾胃不和,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糟粕,大肠传导通畅也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若肺失肃降,可导致大肠传导失常,出现便秘;大肠实热便秘,又可影响肺气肃降,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的气化作用主宰着膀胱的开合,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若肾气虚衰,可导致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潴留等症状,膀胱湿热也可上犯于肾,影响肾的功能。

此外,五脏六腑之间还通过经络气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状态下,五脏六腑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在病理状态下,一脏一腑的病变可影响到其他脏腑,形成脏腑兼病或脏腑传变。例如,肝病可传脾,即“木克土”,肝气郁结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出现胁肋胀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肾病可及心,肾阴虚不能上济于心,可导致心阴虚,出现心烦、失眠、心悸、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的症状。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