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 4遵循生气通天 领悟不生病的智慧《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

4遵循生气通天 领悟不生病的智慧《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

加入书架
书名: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作者:
零命湿人
本章字数:
4596
更新时间:
2024-11-25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犹如一座蕴藏无尽智慧的宝库,为我们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奥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规律获取不生病的智慧。

一、阳气的核心地位与生理功能

篇中着重强调了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地位。“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形象地表明阳气如同天空中的太阳那般关键,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阳气具有温煦机体、推动气血运行、抵御外邪侵袭等重要生理功能。它犹如身体内的一团火焰,使人体的脏腑经络得以正常运转,四肢百骸得到温暖与滋养,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例如,人体的体温恒定、心脏的有力跳动、血液在脉管中的顺畅流动等,无一不依赖于阳气的作用。当阳气充足且运行正常时,人体就如同沐浴在阳光中的健康植株,生机勃勃,能够有效地抵御各种疾病的侵扰。

二、阳气失常引发的疾病

然而,阳气一旦失常,疾病便会接踵而至。阳气的失常主要包括阳气不足、阳气郁滞和阳气亢盛等情况。

阳气不足时,人体会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自汗等症状。就像冬季里缺乏阳光照耀的角落,寒冷而阴霾,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脏腑功能低下,各种疾病就有了可乘之机。例如,肾阳虚衰的人,常常会感到腰膝酸软、冷痛,夜尿频多,这是因为肾阳作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其不足导致了下焦温煦功能的减弱。

阳气郁滞则会使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局部胀满、疼痛等症状。如肝气郁结,可导致胁肋胀痛、胸闷不舒、乳房胀痛等。这是由于情志不畅等原因,使阳气在体内的运行受到阻碍,如同河道堵塞,水流不畅,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不适与疾病。

阳气亢盛又分为实热证和虚热证。实热证多因外感温热邪气或体内阳热之邪过盛,表现为高热、面红目赤、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而虚热证则常因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所致,可见低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等症状。例如,长期熬夜或过度劳累,易耗伤阴液,导致阴虚火旺,出现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虚热之象。

三、顺应自然,调和阴阳以预防疾病

基于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阳气失常与疾病的关联,《生气通天论篇》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不生病的智慧,首要的便是顺应自然,调和阴阳。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昼夜交替、四季更迭都蕴含着阴阳变化的规律。人体应顺应这些规律来调整自身的生活起居和养生保健。在起居方面,应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夜晚是阴气盛的时候,此时人体应进入休息睡眠状态,以养阴气;白天阳气盛,人体则应适当活动,振奋阳气。例如,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阴阳节律,导致阳气不能得到充分的潜藏和滋养,进而耗损阳气,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在饮食上,应根据四季的变化合理调配食物。春季宜食清淡、甘味食物,以助阳气升发;夏季可适当食用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但不宜过食生冷,以免损伤阳气;秋季应多吃滋阴润燥之品,以平衡秋季的燥气与人体的阴阳;冬季则可适当进食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等,以补养阳气,抵御严寒。同时,饮食还应注意五味调和,避免过食某一种味道的食物而导致阴阳失调。例如,过食酸味食物可能会使肝气过旺,克伐脾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进而引发消化系统疾病。

四、情志调节与不生病的关系

情志活动也是影响人体阴阳平衡和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气通天论篇》虽未直接详尽阐述情志致病的机制,但从整体阴阳平衡的角度来看,情志过激会导致阴阳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分别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关联。过喜伤心,过度的喜悦会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如范进中举后因大喜而癫狂,便是典型的例子;大怒伤肝,可使肝气上逆,出现头痛、眩晕、吐血等症状;忧思伤脾,长期的忧愁思虑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悲伤肺,过度悲伤会耗伤肺气,使人出现气短、咳嗽等症状;惊恐伤肾,突然的惊恐会使肾气不固,出现二便失禁、遗精、滑精等。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会调节自已的情志,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志过激。遇到令人高兴的事情时,不要过度兴奋;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也不要过度悲伤或愤怒。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调节情志,如听音乐、阅读、运动、与朋友倾诉等,使情志活动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以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固护阳气的养生方法与实践

除了顺应自然、调和阴阳和调节情志外,固护阳气也是《生气通天论篇》所倡导的不生病智慧的重要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固护阳气。首先,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颈部、背部、腹部和脚部等部位,这些部位是阳气容易散失的地方。例如,在寒冷的季节,戴上帽子、围巾,穿上保暖的鞋子,避免受寒邪侵袭。其次,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阳气的生发和运行。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运动,动作舒缓,能够使全身气血流通,阳气得以振奋。但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和大汗淋漓,因为过度出汗会导致阳气随汗液外泄,反而损伤阳气。

此外,中医的一些养生保健方法,如艾灸、按摩等,也具有很好的固护阳气的作用。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补养阳气,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等。按摩则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增强阳气的作用。例如,经常按摩涌泉穴,可以补肾壮阳,引火归元。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所蕴含的不生病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它提醒我们,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规律紧密相连,只有顺应自然,调和阴阳,固护阳气,调节情志,才能使我们的身体如同坚固的堡垒,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在现代社会,尽管科技发达,但我们依然不应忽视这些古老而有效的养生智慧,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健康与我们相伴同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