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蕴含着中医对疾病发生根源的深刻认知。本文基于该篇经义,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逸失度以及脏腑经络气血失调等多个维度深入探究疾病的来源。结合古代医案与现代医学实例,详细阐述各致病因素的致病机制与表现特征,旨在揭示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独特理解,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全面且系统的理论依据,助力现代医学在健康维护与疾病管理方面开拓更广阔的思路。
一、引言
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对疾病来源的探寻始终是医学研究的核心课题。《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犹如一座智慧的宝库,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洞察疾病根源的大门。它以独特的中医视角,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疾病发生的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复杂的致病网络。深入研究《金匮真言论篇》中关于疾病来源的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博大精深,更能为现代医学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二、外感六淫:自然邪气的侵袭
《黄帝内经》认为,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气候因素在正常情况下被称为“六气”,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必要条件。然而,当六气的变化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范围,或人体正气不足时,六气便会转化为致病的“六淫”邪气,成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外因。
风邪,为六淫之首,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风邪常侵袭人体的上部和肌表,导致头痛、鼻塞、咽痒、咳嗽等症状。如春季多风,若人体正气虚弱,风邪便可乘虚而入,引发感冒、风疹等疾病。“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还常兼夹其他邪气,如风寒、风热、风湿等,使病情更为复杂多变。例如,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可使卫阳被遏,肺气失宣,出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等风寒感冒症状;风热之邪则易犯上焦,导致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痛、舌尖红等风热感冒表现;风湿之邪侵袭关节,可导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重着麻木等痹证症状,且疼痛部位常游走不定,此乃风性善行数变之体现。
寒邪,具有寒冷、凝滞之性。寒邪伤人,易使人体阳气受损,气血凝滞。当寒邪侵袭肌表时,可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等表寒证;若寒邪直中脏腑,则可引发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等里寒证。如冬季衣着单薄,寒邪便可直入人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喜温喜按、腹泻便溏等症状。寒邪凝滞气血,还可导致肢体关节疼痛、拘挛,遇寒加重,得热则缓,如寒痹之证。
暑邪,独见于夏季,具有炎热、升散之性,且多夹湿邪。暑邪易耗气伤津,使人出现高热、口渴、汗出、乏力、气短等症状。若暑湿之邪侵袭人体,可困阻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苔腻等表现。例如,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劳作或运动,或贪凉饮冷,使暑湿之邪内侵,易引发中暑、暑湿感冒等疾病。中暑者可出现高热、神昏、抽搐等严重症状,暑湿感冒则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头胀胸闷、脘痞苔腻等。
湿邪,其性重浊黏滞、趋下。湿邪致病,常出现肢体困重、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症状。湿邪困脾,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若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可引发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等痹证症状,且病位较为固定。例如,居住环境潮湿,或涉水淋雨,易使湿邪入侵人体。在南方的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许多人会感到身体困乏、四肢沉重、关节酸痛,这便是湿邪为患的表现。此外,湿邪还可与热邪相结,形成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可导致黄疸、胁痛等疾病;下注于下焦,可引发淋证、带下病等。
燥邪,干涩之性明显,易伤津液。初秋时节,尚有夏末之余热,多为温燥,可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咽干鼻燥、干咳少痰等症状;深秋之时,天气渐寒,则以凉燥为主,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口干咽燥、咳嗽痰稀等。如秋季气候干燥,人体若不能及时补充津液,燥邪便可损伤肺津,引发咳嗽、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等症状。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邪最易伤肺,导致肺失宣降,出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等燥咳之证。
火(热)邪,具有炎热、升腾之性,易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火邪致病,可出现高热、面红目赤、口渴、烦躁、谵妄、吐血、衄血、便血等症状。火邪可由外感温热邪气而来,也可因体内脏腑功能失调,阳气过盛化火,或情志过激,气郁化火等内生。例如,外感风热之邪入里化热,可出现高热、神昏、抽搐等热盛动风之证;肝郁化火,可导致烦躁易怒、胁肋胀痛、口苦咽干等症状;心火亢盛,可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表现。
外感六淫邪气侵袭人体,其发病与否及病情轻重,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正气充足者,虽有邪气侵袭,也可通过自身的防御机制抵御外邪,不发病或病情较轻;而正气虚弱之人,则易被邪气所伤,发病且病情较重。因此,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预防外感疾病方面,注重培补正气,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三、内伤七情:情志过激的内扰
《金匮真言论篇》虽未直接详尽阐述内伤七情致病的机制,但从中医整体理论体系来看,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密切相关,情志过激可导致脏腑气血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分别与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相对应。过喜伤心,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因过度喜悦而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癫狂之态。正常情况下,喜悦的情志可使气血调和、心情舒畅,但过喜则可使心气弛缓,心神不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嬉笑不休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精神失常。
大怒伤肝,当人处于极度愤怒状态时,肝气上逆,可出现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吐血、衄血等症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大怒可使肝气疏泄太过,气血上涌,扰乱头目清窍,甚至损伤血络,导致出血。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情绪激动而突然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这与大怒伤肝导致的气血逆乱密切相关。
忧思伤脾,长期的忧愁思虑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负责将水谷化为精微,并传输至全身。忧思过度可使脾失健运,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消瘦、神疲乏力等症状。如一些人因工作压力大、生活琐事烦恼,长期处于忧思状态,逐渐出现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悲伤肺,过度悲伤可耗伤肺气,使肺气虚弱。肺主气,司呼吸,悲伤过度可出现气短、咳嗽、喘息、声音低微等症状。例如,在经历亲人离世等重大悲伤事件后,有些人会出现长时间的咳嗽、气喘等肺部疾病症状,这便是悲伤肺的表现。同时,肺主皮毛,肺气虚弱还可导致皮毛憔悴、枯槁。
惊恐伤肾,突然的惊恐会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肾主藏精纳气,惊恐可导致二便失禁、遗精、滑精、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如在受到突然的惊吓时,有些人会出现小便失禁的情况,这是因为惊恐使肾气受损,膀胱失约。长期处于惊恐状态,还可影响人体的生殖功能和生长发育,导致不孕不育、小儿生长迟缓等问题。
内伤七情致病,具有先伤气机、后及脏腑气血的特点。情志过激可使人体气机紊乱,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气机失调进而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导致气血运行失常,产生各种疾病。而且,内伤七情致病往往与个体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生活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情志因素还可与其他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使病情更为复杂。
四、饮食不节:脾胃受损的祸端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但饮食不节却可成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饮食不节主要包括饮食过量、饮食过少、饮食偏嗜等方面。饮食过量,即暴饮暴食,可使脾胃负担过重,运化不及,导致食物积滞于胃肠,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泄泻等症状。长期饮食过量,还可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功能衰退,导致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例如,一些人在节假日期间,频繁参加宴会,进食过多油腻、甜腻食物,随后出现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症状,这便是饮食过量伤脾的表现。长期如此,体内脂肪堆积,体重增加,易患肥胖症,肥胖又可进一步引发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同时还可导致血脂升高,形成高脂血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饮食过少,即摄食不足,可导致营养缺乏,气血生化无源,使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如长期节食减肥的人群,由于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月经量少等气血不足的症状,还可导致身体免疫力降低,容易感冒、感染其他疾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饮食偏嗜,如过食生冷、辛辣、油腻、甘甜等食物,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过食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腹痛、腹泻、胃脘冷痛等症状。例如,夏季过多食用冰淇淋、冷饮等,可使寒邪直中脾胃,导致脾胃虚寒。过食辛辣食物,可使胃肠积热,耗伤胃阴,导致胃痛、胃胀、口臭、牙龈肿痛、便秘等症状。如一些人嗜食辣椒,每餐必有大量辣椒,长期食用后可引发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过食油腻食物,可使脾胃运化不及,导致脂肪堆积,形成肥胖,还可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引发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过食甘甜食物,易伤脾生湿,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肥胖、糖尿病等疾病。例如,儿童长期大量食用糖果、巧克力等高糖食品,可使脾胃受损,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还可增加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此外,饮食不洁,即食用被污染或含有有害物质的食物,可导致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等疾病。如食用变质的食物,可引发呕吐、腹泻、腹痛等急性肠胃炎症状;食用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物,可导致霍乱、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五、起居失常:阴阳失调的诱因
正常的起居作息对于维持人体阴阳平衡至关重要,起居失常则可打破人体的阴阳平衡,引发疾病。
起居失常主要包括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或过多、居处环境不适宜等方面。作息不规律,如长期熬夜、昼夜颠倒等,可使人体阳气不能按时潜藏,阴气不能按时生长,导致阴阳失调。夜间是人体阴气盛极之时,也是阳气潜藏、休息修复的重要时段。长期熬夜可耗伤阴气,使阴虚火旺,出现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咽干口燥、五心烦热等症状。例如,一些从事夜班工作或长期沉迷于电子游戏、追剧的人群,由于经常熬夜,身体逐渐出现上述不适症状,长期下去还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感染其他疾病。
睡眠不足或过多也不利于健康。睡眠不足可使人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气血耗损,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疲劳、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下降等症状。长期睡眠不足还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而睡眠过多,同样可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振,出现头晕、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也可影响身体健康。
居处环境不适宜,如居住环境过于潮湿、寒冷、炎热、嘈杂等,也可影响人体健康。居住环境潮湿,易使湿邪入侵人体,导致关节疼痛、肌肉酸痛、湿疹、腹泻等疾病;寒冷的环境可使人体阳气受损,引发感冒、冻疮、风寒痹证等;炎热的环境可使人中暑、烦躁不安、睡眠不佳;嘈杂的环境可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导致失眠、多梦、心烦等症状,长期处于不良的居处环境中,可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患病。
六、劳逸失度:气血耗损的隐患
劳逸失度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过度劳累,可分为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劳力过度,即长时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可使人体气耗伤,出现四肢困倦、肌肉酸痛、少气懒言、自汗等症状。长期劳力过度还可损伤筋骨,导致腰膝酸软、关节疼痛等。例如,建筑工人、农民等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群,由于过度劳累,身体容易出现疲劳、乏力、疼痛等症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还可增加患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风险。
劳神过度,主要指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过度用神,可使心血耗伤,脾气虚弱。出现心悸、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如科研人员、教师、办公室职员等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用脑过度的状态,易出现上述劳神过度的表现,长期下去还可导致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
房劳过度,即性生活不节制,可耗伤肾精,使肾阴虚损或肾阳虚衰。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阳痿早泄、不孕不育等症状。例如,一些人不注意节制性生活,过度纵欲,可导致肾虚,影响生殖功能和身体健康。
过度安逸,即长期不劳动、不运动,可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导致肥胖、肌肉松弛、抵抗力下降等症状。如一些长期卧床的病人或缺乏运动的人群,由于身体活动量过少,可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消化功能减退、便秘等问题,还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风险。
七、脏腑经络气血失调: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脏腑经络气血失调时,便为疾病的发生奠定了内在基础。
脏腑失调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外感邪气、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均可影响脏腑的功能。例如,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肝脾不和,出现胁肋胀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若肝郁化火,可上扰心神,引发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症状。又如,肾主藏精纳气,若肾阳虚衰,可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肾阴虚损,可使虚火内生,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潮热盗汗等症状。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气血失调可导致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或气血亏虚、不荣则痛。如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可使经络气血凝滞,出现肢体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痹证症状;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经络脏腑,可导致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等症状。
气血失调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气的失常包括气虚、气滞、气逆、气陷等,血的失常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气虚可使人体功能减退,出现气短乏力、自汗、易感外邪等症状;气滞可使气机不畅,导致胀满疼痛、情志抑郁等;气逆可出现咳嗽气喘、恶心呕吐、头痛眩晕等症状;气陷可使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等。血虚可使人体失去濡养,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月经量少等症状;血瘀可导致疼痛、肿块、面色晦暗、口唇青紫等症状;血热可出现发热、出血、心烦、舌红绛等症状。
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相互影响。如脏腑功能失调可导致经络气血失常,经络气血失常又可反过来影响脏腑功能。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时,注重从整体上调理脏腑经络气血,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正常生理功能。
八、结论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对疾病来源的阐述涵盖了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逸失度以及脏腑经络气血失调等多个方面,这些致病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疾病发生机制。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应重视《黄帝内经》的智慧,深入理解疾病的根源,在疾病的预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