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学院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虽然激起了波澜,但并未真正撼动支撑这个庞大帝国最根本的基石——土地制度。朱遵铭深知,若不解决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流离失所的问题,所谓的工业革新、盛世气象,都不过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空中楼阁。
“推行土地改革,让耕者有其田,或至少耕者有其望,方能真正激发民力,稳固国本,为帝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劳力和市场。” 在一次与林幽月和少数核心智囊户部尚书徐尚清的秘密会议上,朱遵铭再次强调了土地改革的决心。
然而,这项改革的难度,远超之前的任何一项。它首接触动的是整个帝国最有权势的阶层——皇亲国戚、勋贵、官僚、以及遍布全国的士绅地主的根本利益。这些人盘根错节,相互勾结,掌控着大量的土地和地方资源,其能量之大,足以让任何试图挑战他们的政策化为泡影,甚至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
“陛下,臣以为,土地改革之事,需慎之又慎,不可一蹴而就。” 徐尚清这位经验丰富的老臣,虽然支持改革,但也深知其复杂性,“强行均田,必将激起天下士绅之公愤,恐非国家之福。不如先从清丈田亩、改革税制入手,逐步限制兼并,暗中削弱其力,待时机成熟,再图长远。”
“徐爱卿所言,乃是老成谋国之言。” 朱遵铭点了点头,“朕也并非要立刻将所有土地都没收重分,那不现实,也会引发大乱。朕的初步设想,是‘量地计口,薄赋轻徭,限制兼并,奖励垦殖,逐步赎买’。”
具体来说,他的计划分为几个步骤:
1、全国清丈,核实田亩: 这是基础。命令户部和地方官府,利用格物院提供的新式测量工具(如经纬仪、水准仪)和更科学的测绘方法,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清丈和登记,摸清真实的土地数量、归属和产出情况。同时,清查隐匿人口,核实户籍。这项工作极其繁琐,且必然会遭到地方势力的重重阻挠,朱遵铭特令李执黑的东厂和锦衣卫全程监督,对于胆敢隐瞒、作假、抗拒者,严惩不贷!
2、改革税制,一体纳粮: 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废除之前名目繁多、各地不一的苛捐杂税,推行简化版的“一条鞭法”。无论官绅百姓,所有土地皆需按亩纳粮(或折算成银两),取消士绅优免特权(或大幅削减),实现赋役征收的相对公平。这等于首接削减了大地主阶层的实际收益,必然会引起强烈反弹。
3、限制兼并,严惩劣绅: 颁布《限田令》,明确规定个人或家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根据地区肥瘠有所不同)。超过限额的土地,若非通过合法继承获得,则需在规定期限内自行出售,否则由官府强制赎买。同时,严厉打击地方上那些勾结官府、巧取豪夺、欺压佃农的劣绅恶霸,没收其非法所得土地,用于安置无地农民。
4、奖励垦荒,移民实边: 鼓励百姓(包括归化的南洋、日本、印度等地民众)前往边疆、山区、或者新开拓的海外领地(如台湾、吕宋部分地区)垦荒。对于开垦荒地达到一定规模、并能有效治理者,不仅免除赋税若干年,还可授予田契,甚至赐予低级爵位。这既能缓解内地的人地矛盾,也能充实边疆,巩固统治。
官府赎买,试点分配: 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由官府设立“平准基金”,在市场上以合理价格赎买部分自愿出售的土地,或者将查抄的“逆产”官田,以较低的价格或长期租约的形式,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优先在皇家学院毕业生或退役军人聚居的垦殖区进行试点,积累经验。
这个方案,相比于简单粗暴的“均田”,显得更为温和和循序渐进,但也同样触及了核心利益,其推行难度可想而知。
果然,政令一出,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轩然大波!
清丈田亩的官员,在地方上寸步难行。地主士绅们或阳奉阴违,虚报瞒报;或煽动佃户,阻挠测量;甚至勾结地方官吏,销毁田契档案,制造混乱。东厂和锦衣卫虽然抓捕惩处了一批典型,但面对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网络,也感到力不从心。
改革税制、取消优免,更是首接捅了马蜂窝!无数士绅联名上书,哭诉“祖宗之法不可变”,指责新政“与民争利”、“伤及国本”。一些地方甚至爆发了小规模的抗税骚乱(背后往往有士绅煽动)。
《限田令》更是被视为洪水猛兽!许多大地主开始疯狂地转移、隐匿土地,或者通过各种虚假买卖、赠予的方式规避限制。
一时间,朝堂内外,物议沸腾,暗流汹涌。甚至连一些原本支持改革的官员,也开始动摇,劝谏皇帝暂缓推行,以免引发更大的动荡。
面对如此巨大的阻力,朱遵铭再次展现了他铁血帝王的一面。
他深知,改革之路,从无坦途。退缩,意味着前功尽弃,帝国将再次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泥潭。唯有迎难而上,以雷霆手段扫清障碍,才能为新政的推行铺平道路!
他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措施:
1、设立“钦差巡查御史”: 从皇家学院毕业生和忠诚可靠的少壮派官员中,选拔一批精明强干、不畏权贵的“钦差”,赋予他们巡查地方、监督改革、先斩后奏(针对特定级别的贪官污吏和劣绅)的特权,首接向皇帝负责。这些钦差如同皇帝的利剑,深入到帝国的各个角落,开始对那些阳奉阴违、阻挠改革的地方势力进行严厉的清查和整肃。
2、强化军事存在,威慑地方: 调动部分新编练的、装备精良的军队(尤其是对皇帝绝对忠诚的兰芳旧部和“神机龙骧锐士”),以“剿匪”、“换防”等名义,进驻到那些反抗情绪最激烈、地方势力最强大的区域,进行战略威慑。明确传达一个信号:任何敢于公然对抗朝廷政令的行为,都将面临军队的无情镇压!
3、舆论引导,争取民心: 命令宣传部门(新设立的机构),通过邸报、戏曲、说书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土地改革的“好处”:减轻农民负担、打击土豪劣绅、实现耕者有其田,并将改革描绘成“利国利民”的“德政”,将反对者描绘成“贪婪自私”、“祸国殃民”的“国贼”,争取底层百姓的支持和认同。
4、分化拉拢,精准打击: 对于士绅地主阶层,也并非一味打压。对于那些愿意配合改革、主动献出部分土地、或将资金投入工商业和垦荒的开明士绅,则给予表彰和政策优惠,树立榜样。而对于那些冥顽不灵、带头对抗的劣绅恶霸,则集中力量,以雷霆手段予以毁灭性打击,杀鸡儆猴!
在这套“胡萝卜加大棒”的组合拳下,土地改革虽然依旧步履维艰,阻力重重,但终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艰难地推行下去。
清丈田亩的工作逐步展开,大量隐匿的土地和人口被重新纳入国家税收体系。新的税法开始实施,虽然引起了士绅阶层的普遍不满,但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普通农民的负担。劣绅恶霸受到严厉打击,农民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善。边疆和海外的垦荒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场改革,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政令开始能够更有效地触及帝国基层,地方豪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国家的凝聚力和动员能力显著提升。
无数农民因为获得了土地或减轻了负担,而发自内心地拥护这位“心系百姓”的弘光皇帝。民心所向,成为了朱遵铭推行改革、巩固统治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