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活字印刷的构想,效率革命
周良将那封信叠好,放进袖中,转身走进作坊。苏锦紧随其后,两人沉默地站在桌前,看着桌上整齐排列的纸张样本。
“得加快脚步了。”周良低声说,“我们不能再只靠手抄。”
苏锦点头,目光落在那些纸张上:“你有主意了?”
“我想试试活字印刷。”周良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笃定的力量。
苏锦微微一怔:“活字……印刷?”
“是。”周良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梦溪笔谈》,“我记得沈括在这本书里提到过毕昇发明的泥活字。虽然大周还没普及,但只要我们能做出合适的字模,就能批量印制诗集。”
苏锦听得有些发愣,片刻后才回过神来:“你的意思是……用模具刻字,再排版印刷?”
“没错。”周良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我们现在抄一本诗集要两三天,效率太低。如果做成活字印刷,一天能出几十本。成本也能进一步压低。”
苏锦沉思片刻,轻声道:“可这技术听起来复杂,我们要从哪里开始?”
“先收集资料。”周良翻开手中的书,“镇上的书摊、藏书楼,甚至城南书院,我都想去看看有没有相关的记载。你也帮我打听一下,有没有人接触过类似的技术。”
苏锦轻轻叹了口气:“我怕他们会藏着掖着。”
“那就更得去看了。”周良合上书,“越是难找的东西,越说明有价值。”
次日清晨,周良便去了镇上的旧书摊。他翻阅了一上午,终于在一堆残卷中找到一本《墨庄漫录》,里面提到了一些关于雕版印刷的内容。
回到家中,他立刻将内容誊抄下来,又和苏锦一起整理手头的笔记。他们一边记录,一边讨论可能的实现方式。
“你觉得用什么材料做字模比较好?”苏锦一边磨墨一边问。
“陶土最简单,但容易碎。”周良思索道,“木头呢,刻起来费劲,但耐用。或者我们可以试试铜模?只是铸造工艺要求太高。”
苏锦皱眉:“那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
“所以第一步,还是从泥活字做起。”周良点头,“至少先验证这个思路是否可行。”
接下来几天,周良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研究活字印刷上。他在作坊里搭起一个简易的工作台,尝试用黏土捏出一个个小方块,在上面刻字。
“这字得统一大小,不然排版会歪斜。”他说着,将一块刚刻好的字模放在纸上比对。
苏锦在一旁帮忙擦拭工具,偶尔提出些意见:“或许可以做个框架,固定字块的位置?”
“好主意!”周良眼睛一亮,“这样排版也更容易调整。”
他们的工作进展缓慢,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有时是一个字模烧裂了,有时是墨水渗透得太深,还有时是纸张承受不住压力而破损。
“看来还得改进纸张的韧性。”周良一边清理废料一边说道,“现在这种纸,勉强能用,但要是能再结实些就更好了。”
“等活字稳定了,我们再回头优化纸张。”苏锦安慰道,“一步步来。”
一日午后,他们在集市上遇到一位老匠人,听说他们想研究印刷术,便主动搭话:“你们知道雕版是怎么做的吗?”
“略有耳闻。”周良恭敬答道,“但不太清楚细节。”
老匠人笑了笑:“我年轻时做过几年刻工,若是有兴趣,我可以指点一二。”
周良大喜:“那真是求之不得!”
于是,这位名叫李师傅的老匠人答应抽空来看看他们的作坊。几日后,他果然来了,还带来了一套雕刻工具。
“你们这些字模太小,刻起来吃力。”他拿起一块泥字模仔细端详,“不如先从大字练起,掌握手法后再做小字。”
周良听后连连点头,立即照办。李师傅也在一旁示范如何运刀,如何打磨边缘。
“刻字要稳,不能急。”他边说边演示,“每一笔都要清晰有力,否则印出来模糊不清。”
有了李师傅的帮助,他们的进度明显加快。不久之后,第一块完整的活字排版完成。
那天夜里,周良和苏锦小心翼翼地将墨涂在字模上,然后铺上纸张,用滚筒轻轻一压。
“成了!”苏锦惊喜地看着纸上清晰的字迹。
周良也激动不己,捧着那张纸反复端详:“虽然还有点粗糙,但己经能看出效果了。”
“这只是个开始。”苏锦温柔地笑着,“后面还有许多事要做。”
“嗯。”周良点头,“但至少我们迈出了第一步。”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不断试验不同的排版方式、墨水配方和纸张处理方法。每解决一个问题,他们的信心就增强一分。
然而,正当他们全身心投入这项新事业时,赵文彬那边却迟迟没有动静。
“你不觉得奇怪吗?”某天晚上,苏锦忽然开口,“赵掌柜上次来过之后,就没再出现过。”
周良放下手中的工具,神色凝重:“也许他在等我们露出破绽。”
“或者……”苏锦迟疑了一下,“他在准备什么更大的动作。”
周良沉默片刻,缓缓道:“不管他在做什么,我们都不能停下。”
他站起身,走向窗边,望着夜色中的庭院。远处传来犬吠声,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
“我们的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