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大周穿越记
周良大周穿越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周良大周穿越记 > 第22章 效率提升,小批量试产

第22章 效率提升,小批量试产

加入书架
书名:
周良大周穿越记
作者:
守望海豚
本章字数:
4892
更新时间:
2025-06-14

第22章:效率提升,小批量试产

作坊的烛火尚未熄灭,窗外晨曦微露。周良站在案前,手中握着一张刚印出的书页,指尖轻轻抚过纸面,墨香扑鼻。

“这次的字迹比昨天清晰多了。”苏锦从身后走来,将一叠整理好的书页放在桌上。

周良点点头,目光落在那行诗句上:“‘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终于把它印出来了。”

苏锦轻笑:“接下来,就是让它真正走向市集了。”

清晨的阳光洒进作坊,映照在整齐排列的字模和新制的印版上。两人对视一眼,眼中皆有坚定。

**第一日的试产开始了。**

他们决定先印一批《唐宋诗举要》,共五十册,作为小规模试产。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页都要经过排版、刷墨、压印、晾干等多道工序,流程繁琐而精细。

周良亲自检查每一组印版,确保字模排列无误。他发现几个生僻字的字模边缘有些磨损,便立刻让助手更换,并叮嘱:“这些字虽少用,但一旦错印,整页都得重来。”

苏锦则带着几名帮工开始批量刷墨。她改良了刷墨工具,在毛刷底部加了一层薄棉布,使墨汁分布更均匀。印刷速度因此提升了不少。

然而,随着生产节奏加快,问题也接踵而至。

“周公子!”一名帮工急匆匆跑来,“排版那边出了岔子,两页的内容弄混了!”

周良皱眉,快步走到排版区。只见原本应为李白《将进酒》的段落,竟被误排成了杜甫的《春望》。

“是谁负责这组排版?”他问。

“是我……”一个年轻人低声道,“我分不清这两首诗,以为都是豪放风格的,就随便换了字模。”

周良深吸一口气,没有责备,而是耐心解释:“排版不是换字,是要理解内容,把握结构。你若不懂诗,可以问我,也可以听苏姑娘讲解。”

年轻人连连点头,脸上泛起羞愧。

苏锦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别灰心,我们都会犯错。重要的是记住教训。”

为了提高效率,周良重新设计了排版方案。他将常用诗句按主题分类,制作成模板清单,供帮工参考。同时,他引入分工协作模式:一人负责选字,一人负责排列,一人负责校对,三环相扣,大大提升了准确率。

几天下来,作坊内的运作渐入佳境。印刷速度由最初的每日五页提升到十五页,字迹质量稳定,墨色均匀,连边角都不再模糊。

**市场反馈远超预期。**

第一批《唐宋诗举要》运到镇上的书铺后,很快便被抢购一空。读者们惊讶于这种书籍的整齐与清晰,纷纷询问:“这是谁印的?怎的如此工整?”

“不像手抄本那样潦草,也不像雕版那样死板。”一位老先生翻阅着书页,频频点头,“字迹如刻,却又有活气。”

更有不少学子前来打听,希望能买到更多类似的诗集。

“你们有没有打算印《楚辞》?”有人问道。

“还有《世说新语》呢,能不能也做一本?”

周良听着这些声音,心中暗喜。他知道,自己的活字印刷术不仅成功了,还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但他也清楚,这只是个开始。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扩大产能。**

作坊的设备虽己改进,但仍是手工操作为主。字模数量有限,原材料供应紧张,尤其是松烟墨的制作周期较长,每次调配都需要大量时间。

“我们要想办法加快字模雕刻的速度。”周良对苏锦说,“不能总靠手工一个个刻。”

“我们可以试试模具复制。”苏锦建议,“上次用石膏母版翻制胶泥字模的方法,虽然细节略逊,但胜在快速。”

周良眼前一亮:“没错,我们可以先用现有字模做出母版,再大批量翻制复制品。这样既能保证数量,又能控制成本。”

于是,他们在作坊一角专门开辟了一个模具翻制区。每天清晨,工匠们便开始用石膏拓印字模,然后倒入胶泥,待其凝固后取出,进行初步修整。

这个方法果然见效,字模数量迅速增加。短短数日,可用字模从原来的三百多个扩展到八百多个,几乎涵盖了所有常用字。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墨不够用了。”苏锦清点库存时皱眉道,“按照现在的印刷速度,最多再撑三天。”

周良沉思片刻,道:“我们可以尝试用其他材料替代松烟。”

他回忆起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油烟墨”,提出用桐油燃烧取烟,代替传统的松木烧烟。这种方法虽然步骤复杂,但原料更容易获取。

“我们可以试着炼制一批,看看效果如何。”他说。

试验当天,作坊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焦香。桐油燃烧后的黑烟被收集起来,经过筛选、研磨、调胶,最终制成墨粉。再加入骨胶、明矾和糯米浆搅拌均匀,墨汁色泽乌黑,质地浓稠。

第一次试印,效果不错。墨色均匀,干燥迅速,唯一的问题是气味稍重。

“可能需要通风晾晒一段时间。”苏锦嗅了嗅,“不过不影响阅读。”

周良点头:“那就这么办。”

**随着生产步入正轨,他们开始考虑下一步计划。**

“我们现在一天能印三十页左右。”苏锦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说道,“如果再多添一台压板装置,或许还能再提速。”

周良思索片刻,道:“我可以设计一种杠杆式压板,利用支点原理,减少人力消耗,提高压力稳定性。”

“那我们就尽快动手。”苏锦语气坚定。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时,一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资金。

“我们需要购置更多的木料、桐油、蜂蜡,还要请人帮忙。”苏锦计算着开支,“目前账上的银钱恐怕撑不了太久。”

周良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我们得找人合作。”

苏锦微微蹙眉:“你是说……赵文彬?”

“不。”周良摇头,“他太危险。但我们可以在本地找些愿意投资的商人,给他们分红,换取资金支持。”

苏锦点头:“这事我来办。”

**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坊内灯火通明,工匠们忙碌地穿梭其中。字模在木盒中整齐排列,仿佛等待着下一次的跃然纸上。

夜风穿窗而入,带来一丝凉意。周良站在角落,望着那一张张刚刚印出的书页,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苏锦。”他低声唤道。

“嗯?”

“你说,如果我们继续这样走下去,会不会有一天,整个大周都能看到我们印的书?”

苏锦看着他,嘴角浮现笑意:“会的。”

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敲门声。

“周公子,苏姑娘,不好了!”是书铺小厮的声音,语气焦急,“赵府的人又来了,说是想谈一笔更大的生意——”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