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周良的困惑,名利的诱惑
周良望着门外,脚步声由远及近。他心中己有预料,京城来人终究还是来了。自从赵文彬被惩处、书屋声誉大振之后,各地文人纷至沓来,而那些曾经对他不屑一顾的权贵,也开始关注起这位“异军突起”的才子。
门被推开,一名身穿青色官服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两名随从。他身材修长,面容清瘦,目光锐利,虽未带刀剑,却自有一股威压之气。
“周先生。”那男子拱手行礼,声音不急不缓,“在下姓李,奉京中大人之命,特来拜访。”
周良微微一笑,伸手示意:“请坐。”
李姓官员落座后,目光扫过书屋内的陈设,似乎对这里的环境颇为满意。他轻轻放下手中的名帖,缓缓开口:“周先生才华横溢,诗词文章皆有大家风范,近日更是名声鹊起,连朝中几位大人也时常提起您的名字。”
周良神色不变,端起茶盏轻啜一口:“不过是些闲散之作,不敢当如此赞誉。”
李姓官员笑了笑,语气忽然转为诚恳:“实不相瞒,此次前来,是受一位大人的委托,想请您入京,共谋大事。”
苏锦站在一旁,神色微凝。她与周良对视一眼,两人皆明白,这并非简单的邀约,而是某种试探,甚至是一种拉拢。
“不知哪位大人?”周良不动声色地问道。
“吏部尚书张大人。”李姓官员顿了顿,继续道,“张大人素来爱才,听闻周先生不仅才学出众,更擅长治理实务,尤其在书业经营方面颇有建树。若您愿意入仕,必能施展抱负,光耀门楣。”
周良沉默片刻,随即微笑:“承蒙厚爱,只是我如今尚在整理书稿,恐怕一时难以脱身。”
李姓官员并未着急,反而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周先生不必急于答复,此事可容后再议。只是……”他顿了顿,语气略沉,“若错过这次机会,恐怕日后未必还有如此良机。”
言外之意,己十分明显。
送走李姓官员后,周良回到书房,独自坐在案前,望着桌上尚未完成的诗稿,思绪翻涌。
这一夜,他辗转难眠。
翌日清晨,阳光洒进书屋,照在书架上泛黄的纸页上。周良依旧坐在案前,手中握着笔,却迟迟未落下。他的脑海里不断浮现昨夜李姓官员的话——“共谋大事”、“施展抱负”、“光耀门楣”。
他当然知道,入仕意味着什么。一旦踏入仕途,便不再只是一个自由创作的文人,而是一个需要在权力场中博弈的角色。他可以借助官职传播思想,影响更多人;也可以借势稳固书屋的地位,避免再遭类似赵文彬那样的打击。
但同时,他也必须放弃一部分自由,甚至可能要违心迎合某些规则。
“你在想什么?”苏锦走进来,将一杯热茶放在他面前。
周良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挣扎:“我在想……是否该接受他们的邀请。”
苏锦微微一怔,随即坐下,轻声道:“你担心什么?”
“我担心自己会迷失。”周良低声说,“我一首以为,写诗作文,是为了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为了取悦谁。如果进入官场,我还能保持这份初心吗?”
苏锦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静静地看着他。许久,她才轻声道:“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都会支持你。但我希望,你不要忘了我们最初为何来到这里。”
周良点头,却没有说话。
接下来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人登门拜访。有人送来厚礼,有人带着荐书,有人则是纯粹的巴结。他们或明或暗地暗示,只要周良愿意投靠某位权贵,便可一步登天。
这些人的态度让周良感到不适。他曾在现代见过太多类似的场面,也曾厌恶那些趋炎附势之人。如今,他竟成了众人争相攀附的对象。
“我只是个写书的。”他在心底苦笑。
一日午后,一位年长的文人来访。他自称姓林,来自江南,曾是前朝遗老,如今隐居乡野。他带来一本诗集,说是自己的新作,请周良指点。
周良翻开一看,字迹苍劲有力,诗句沉稳内敛,意境深远。他不禁多看了几眼。
“林老先生的诗,颇具古意。”周良称赞道。
林姓老者微微一笑,低声道:“周先生可知,在这大周朝,真正能左右文坛走向的,并非是你我这样的文人,而是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手。”
周良心头一震:“什么意思?”
老者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缓缓道:“有一个组织,名为‘兰台’,它隐藏在朝堂与文坛之间,掌控着许多人的命运。你若想走得更远,或许该考虑加入他们。”
说完,老者起身告辞,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选择,比才华更重要。”
夜晚,周良独自坐在庭院之中,仰望满天星斗。他从未像现在这样迷茫。
他曾以为,穿越到这里,只是为了活下去,写自己喜欢的诗,做自己喜欢的事。可如今,他发现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
名利如潮水般涌来,他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周良,你还记得我们最开始的日子吗?”苏锦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周良回头,看到她站在月光下,神情温柔。
“那时候,我们为了生计,整夜整夜地写诗,只为换一碗饭吃。”她轻声道,“那时候的你,眼里只有诗。”
周良低头看着自己的手,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写下的每一个字。
“现在呢?”他问。
苏锦走近一步,握住他的手:“现在,你可以选择。”
周良闭上眼,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不能逃避太久。
就在这时,门外再次响起敲门声。
周良睁开眼,站起身,看向门口。他知道,又一场考验即将来临。
他迈步向前,推开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