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 43《黄帝内经》:艾灸补肾亏,病痛得缓解

43《黄帝内经》:艾灸补肾亏,病痛得缓解

加入书架
书名: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作者:
零命湿人
本章字数:
2844
更新时间:
2024-11-25

肾亏在临床上可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肾阳虚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冷痛、面色苍白或黧黑、神疲乏力、夜尿频多、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等症状。肾阴虚则常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颧红、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等表现。无论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其根源都在于肾脏的阴阳失调,气血亏虚。

艾灸,是借助艾草燃烧时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通过经络传导,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补肾固本的目的。《黄帝内经》中提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表明了艾灸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肾亏的治疗,艾灸主要通过补肾经、壮肾阳、滋肾阴等作用机制来缓解病痛。

在艾灸穴位的选择上,有诸多穴位对补肾亏有着显著功效。例如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是小肠的募穴,也是人体元气的根本所在。艾灸关元穴可补肾固本,温阳散寒,对于肾阳虚引起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长期艾灸关元穴,能够增强人体的阳气,促进肾脏的气化功能,使肾精充足,从而肾亏导致的各种不适。许多肾阳虚的患者,在坚持艾灸关元穴一段时间后,明显感觉手脚变暖,腰膝力量增强,精神状态也得到了提升。

肾俞穴也是补肾的重要穴位,它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肾俞穴是肾的背俞穴,直接与肾脏相关联,艾灸此穴能够补益肾脏,调节肾脏的气血阴阳。对于肾阴虚和肾阳虚的患者均适用。肾阴虚患者艾灸肾俞穴可滋补肾阴,缓解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症状;肾阳虚患者艾灸此穴则可温补肾阳,改善腰膝冷痛、夜尿频多等情况。如一位长期受肾阴虚困扰,经常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且伴有失眠的患者,经过专业中医师的艾灸肾俞穴治疗,每周 2 - 3 次,坚持两个月后,头晕耳鸣症状减轻,睡眠质量明显提高,腰膝酸软也有所缓解。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脏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艾灸太溪穴能够滋阴益肾,壮阳强腰。对于肾亏引起的各种病症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对于因肾亏导致的咽干、咽痛、咳嗽等与肾经相关的虚火上炎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例如,一些慢性咽炎患者,经中医师辨证为肾阴虚导致虚火上炎,通过艾灸太溪穴,配合其他滋阴降火的中药调理,咽部不适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艾灸补肾亏缓解病痛也有其科学依据。艾灸产生的温热刺激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肾脏得到更充足的血液供应,有助于肾脏细胞的新陈代新陈代谢物质的吸收,从而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同时,艾灸还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等内分泌轴的功能,使体内的激素水平趋于平衡,进而改善因肾亏引起的各种内分泌失调症状。例如,对于肾阳虚导致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艾灸可能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水平,缓解患者的疲劳、畏寒等症状。

在进行艾灸治疗肾亏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要选择质量好的艾条,以保证艾灸的效果和安全性。其次,艾灸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避免烫伤皮肤。一般每个穴位艾灸 15 - 20 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再者,艾灸治疗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辨证论治,确定艾灸的穴位、频率和疗程。

艾灸作为一种传统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在补肾亏、缓解病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通过艾灸关元穴、肾俞穴、太溪穴等穴位,能够调节肾脏的阴阳气血,改善因肾亏引起的各种症状,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