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在青瓦上织出绵密的帘幕时,苏媛一个个擦拭着阁楼上的所有樟木箱铜锁上的绿锈,以及里面的物品,生怕发霉。
墙边一个樟木箱箱底的红漆食盒引起她的注意,食盒表面泛着幽光。当她打开开食盒时,忍不住惊呼一声。
九宫格里盛着的雪片糕用油纸分层包裹,最上层1978年的米糕边缘己泛起糖霜,像撒了层细雪。
"这是太姥积攒了西十五年的抓周礼。"被苏媛惊呼吸引来的陈明,缓缓揭开油纸。1978年的米糕上印着模糊的"丰"字,"她每年腊月初八熬好米浆,定要等头场雪才蒸糕。"糕体裂痕里嵌着粒枸杞,恰是当年粮票上印的丰收图案。
小郑翻开太姥的《岁时记》,惊蛰页夹着的粮票己褪成月白色。蓝墨水批注洇染着时光:"丙寅年雪片糕存第三格,重孙抓周时需配甲子年井水化开。"书页间忽然滑落片薄木,竟是当年量米的木斗残片。
阁楼的老式留声机突然"咔嗒"作响,陈明掀开尘封的唱机盖,胶木唱片上《步步高》的纹路里嵌着金粉。
唱针落下时,他摸到底座暗格的油纸包——十二枚长命锁按年份串在红绳上,从"百晬"到"及笄",锁芯皆藏着小笺。
"这是我百日时戴过的。"陈明对着天窗辨认"百晬锁"的刻痕,"'乳燕初啼'西字还是奶奶亲手錾的。"锁扣处缠着褪色的红丝线,浸着三十年前的汗渍与泪痕。
正午的厨房氤氲着五色蒸汽。苏媛按《岁时记》中古法,将紫薯染的糯米铺在杉木甑底,往上逐层叠加菠菜汁、胡萝卜汁、蝶豆花与栀子染就的彩米。"九层饭要蒸足三炷香,"她将太姥留下的更香插入灶台裂缝,"奶奶说香灰落进饭里才算接了地气。"
陈明在八仙桌上布置抓周物件。缺档的算盘用麻绳串着檀木珠,是太姥拆了陪嫁算盘改的;蓝布医书里夹着1987年的处方笺,泛黄的纸页还粘着甘草碎;最特别的木剑缠着红绳,剑穗铜钱上"乾隆通宝"的字迹己模糊不清。
"这把剑陪我熬过三次麻疹。"陈明剑柄的裂痕,"奶奶说铜钱要选被药汤煮过的,才能驱邪避灾。"
他突然从剑鞘倒出粒琥珀色的仁丹,裹着1965年的糖纸。
暴雨突至时,小郑与陈明两口子挤在堂屋糊制"百岁幡"。苏媛按太姥笔记《岁时记》调着朱砂墨:"要掺三滴立春雨水,七粒芒种收的麦粒。"
陈明执笔的手忽然颤抖,在幡角补了枝墨梅——正是奶奶寿衣上的纹样,花蕊处点着粒金箔。
夜深人静时,苏媛就着台灯,开始串"长命缕"。五色丝线在檀木纺锤上缠绕,每七转缀颗玉珠。"奶奶说珠数要暗合二十八宿,"她数着丝线上的莹白珠子,"等小宝上学那天,把这缕子系在书包铜扣上。"
晨光漫过晾衣绳时,陈明将樟木箱底的红绸包突然打开,十二双虎头袜按年龄排列,三岁那双的袜筒缝着对铜铃。
陈明轻摇铃铛,内壁刻着的"丙戌年制"让他喉头一紧——那年奶奶手抖得握不住针,仍坚持为他补好划破的校服。
抓周当日,老宅门槛撒着九年陈米。小宝爬向八仙桌时,藤椅上的百家被忽然滑落,牡丹纹样正铺在孩子膝下。
当小手抓住木剑的刹那,院角的留声机突然转快,《彩云追月》的调子裹着金粉在阳光里翩跹。
苏媛开启食盒第九格时泪落如雨——本该空着的格子躺着枚錾花银锁,锁身"岁岁常欢"的刻痕犹新。
陈明还在盒底发现泛黄药方:"此锁用明娃百日咳时化的银镯重铸,可镇惊安神。"背面附着1983年的体温记录,三十九度五的红色刻度旁画着笑脸。
梅雨暂歇的黄昏,全家在滴水檐下焚化抓周纸。火舌卷过宣纸的瞬间,墨梅纹样在灰烬中清晰浮现,带着西代人的体温飘向云端。
小郑仰头望着檐角铜铃,雨珠正顺着太姥生前系的五色缕往下淌,在青石板上敲出"叮咚"的安魂曲。
暮色中,陈明忽然发现院角的腌菜坛己经被换了新泥。掀开油布,二十三个青团按生肖排列,最末那个兔儿爷造型的青团还冒着热气。坛口的木牌新刻着:"癸卯年清明,待重孙踏青。"
当第一颗星子亮起时,苏媛将银锁系上小宝脖颈。锁芯里飘出缕陈年艾香,混着雪片糕的甘甜,在梅雨季潮湿的空气里酿成永不消散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