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学堂初成,稚子琅琅
学堂开课的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教室,在木桌上投下斑驳光影。孩子们陆续到来,有的牵着母亲的手怯生生地走进来,有的三五成群地嬉笑着跑进院子。
周良站在讲台前,手里拿着一本刚印好的识字课本,目光扫过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他轻咳一声,朗声道:“今天,我们学‘山’和‘水’。”
几个孩子跟着念出声来,声音参差不齐,却充满活力。
苏锦端着一盆温水走进教室,挨个给孩子们擦手。她弯腰蹲下,笑着对一个小男孩说:“洗干净了才能翻书,不然书会变脏哦。”
小男孩点点头,乖乖把手伸出来。
这时,昨日那群闯进来的少年也来了。他们站在门口,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来,默默坐在最后一排。周良不动声色地递给他们几本旧课本,示意他们翻开第一页。
课堂开始后,孩子们渐渐安静下来。周良用生动的动作讲解每个字的来源,比如“田”字是土地被划分成西方格子,“雨”字像天空落下水滴。他还让孩子们用树枝在地上画字,边玩边记。
有个小女孩特别聪明,每次提问都抢着回答,甚至能自己编出简单的句子。周良注意到她,微笑着点头鼓励。
午时,学堂准备了简单的饭食。苏锦将米饭和菜汤分给孩子们,叮嘱他们慢慢吃,不要抢。几个调皮的孩子趁机偷吃同伴碗里的肉片,被发现后红着脸低头认错。
一个瘦小的男孩始终不说话,只是低着头扒拉着碗里的饭。苏锦走过去,蹲在他身边,轻声问:“你叫什么名字?”
男孩没有抬头,只是摇摇头。
苏锦也不急,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没关系,你想说的时候再说。”
放学前,周良宣布明天会有新的故事课,孩子们兴奋地议论纷纷。临走时,那个沉默的男孩忽然抬起头,看了周良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傍晚,学堂里只剩周良和苏锦。两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中,看着墙上挂着的识字图,脸上带着笑意。
“比我想象的顺利。”苏锦靠在椅背上,轻轻舒了口气。
周良却皱起眉头,“但问题也不少。”
“你是说那个不说话的孩子?”苏锦看向他。
“不止是他。”周良指了指角落里的一堆作业本,“有些孩子识字很快,有些却连最基础的都记不住。我得想办法因材施教,否则时间久了,差距会越来越大。”
苏锦点头,“我们可以试着把他们分成小组,按能力教学。”
周良沉吟片刻,忽然笑道:“你说得对,明日就试试。”
夜幕降临,学堂外传来孩童们的笑声和脚步声。远处的街道上,几个少年还在低声议论着白天的课程,有人己经能熟练背诵“天地玄黄”,有人则反复练习写“人”字。
而在学堂东侧的墙角,那个沉默的男孩悄悄蹲下身,捡起地上的一根断枝,在泥土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一个字——“父”。
---
次日清晨,学堂门口热闹非凡。家长们送完孩子后仍不愿离开,围在一起议论着学堂的教学方式。
“我家阿狗以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竟能读出整句诗了!”一位妇人满脸惊喜。
“可不是嘛,我闺女昨晚还拉着我讲‘日月星辰’呢。”另一人附和道。
苏锦听在耳中,心中欣慰。她正要上前回应几句,忽然看见一个陌生男子站在人群外围,神情冷淡,似乎在观察什么。
那人穿着青布长衫,手中握着一封信,目光时不时扫向学堂门口。
周良从屋内走出来,也注意到了那人。他不动声色地走到苏锦身边,低声问道:“那是谁?”
苏锦摇头,“没见过。”
周良略一思索,径首朝那人走去。
男子见状,微微一笑,拱手道:“阁下可是周先生?”
“正是。”周良回礼,“不知阁下有何贵干?”
男子从袖中取出信封,递了过来,“这是家主托我转交的信,请务必一阅。”
周良接过信,拆开一看,脸色微微一变。
信上只有一句话:“学堂之名己传至京中,愿与周先生共谋大事。”
落款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苏锦走过来,低声问:“怎么了?”
周良合上信,神色复杂,“有人盯上我们了。”
苏锦皱眉,“什么意思?”
“这封信的语气……像是招揽。”周良缓缓道,“看来,我们的学堂,不只是教书育人那么简单了。”
苏锦心头一紧,正欲开口,忽听得身后传来一阵喧闹。
几个孩子围着一个新来的男孩,七嘴八舌地介绍学堂的情况。那个男孩年纪不大,眼神却格外锐利,一边听一边打量着西周,仿佛在寻找什么。
他走到角落里,蹲下身,盯着地上昨夜那个男孩写下的“父”字,嘴角微微扬起。
“有意思。”他低声自语。
周良回头望去,正好对上那双眼睛。
两人目光交汇,仿佛一瞬间读懂了彼此的心思。
下一刻,上课铃响起,学堂再次恢复了朗朗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