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 20《黄帝内经》中太过、不及与平气:自然与人体的平衡之道

20《黄帝内经》中太过、不及与平气:自然与人体的平衡之道

加入书架
书名: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作者:
零命湿人
本章字数:
11532
更新时间:
2024-11-25

《黄帝内经》中太过、不及与平气:自然与人体的平衡之道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黄帝内经》所阐述的太过、不及与平气的概念,详细剖析其在自然气候、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中的体现与应用。通过对风、寒、暑、湿、燥、火(热)六气的太过与不及所引发的气候异常、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等方面的论述,结合丰富的古代医籍记载、临床案例及现代医学研究实例进行论证,揭示太过、不及与平气理论在中医认识人体与自然关系、指导养生保健和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价值与深刻内涵,为中医理论研究、临床实践以及养生学提供全面且系统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一、引言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蕴含着对天地自然规律以及人体生命活动本质的深刻洞察。其中,太过、不及与平气的理论贯穿于对自然气候与人体生理病理相互关系的阐述中,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太过与不及反映了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而平气则代表着正常的气候状态和人体的健康平衡。深入研究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机制,从而在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中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太过、不及与平气的概念内涵

(一)平气:自然与人体的和谐稳态

平气是指自然界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热))按照正常的时序和强度交替变化,既无太过,也无不及。在这种状态下,气候宜人,万物生长收藏有序。例如,春季应温而风柔,春风吹拂大地,万物复苏萌发;夏季当热而暑盛,阳光充沛,作物茁壮成长;秋季宜凉而燥爽,秋高气爽,果实成熟收获;冬季则寒而水冰,天地闭藏,万物蛰伏。这种正常的气候节律为人体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人体的脏腑功能也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人体的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气血运行顺畅,阴阳相互制约平衡。如心主血脉、神明,肺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肝主疏泄、藏血,脾主运化、统血,肾主藏精、纳气等功能相互配合,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平气状态下,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太过:气候异常与人体失衡

太过是指六气中的某一气或几气的变化超过了正常的限度,表现为过盛或过早出现。这种气候异常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疾病。例如,若风太过,即所谓“风淫”,可出现狂风肆虐,飞沙走石。在人体方面,风邪侵袭人体,易伤人体的上部和外部,可导致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若风邪入里,还可引发抽搐、眩晕等内风症状。这是因为风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太过的风邪扰乱了人体的卫气和气血运行。

寒太过,即“寒淫”,表现为严寒凛冽,冰冻三尺。人体感受寒邪太过,可使阳气受损,出现恶寒、发热、肢体关节疼痛、拘挛等症状。寒邪凝滞,可导致气血津液凝结不通,不通则痛,如寒邪客于胃脘,可引起胃脘疼痛剧烈,得热则减;寒邪侵袭经络,可导致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暑太过,即“暑淫”,烈日炎炎,酷热难耐。暑邪伤人,易耗气伤津,使人出现高热、口渴、汗出、乏力、气短等症状。若暑热之邪内扰心神,还可导致心烦、失眠、神昏等神志异常表现。同时,暑多夹湿,暑湿之邪侵袭人体,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稀、苔腻等症状。

湿太过,即“湿淫”,阴雨连绵,潮湿弥漫。湿邪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湿邪太过可困阻脾胃,使脾失健运,出现脘腹胀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肢体困重等症状。湿邪下注,可导致下肢水肿、湿疹、带下增多等病症。此外,湿邪久蕴,还可化热,形成湿热之邪,进一步加重病情,如湿热黄疸、湿热痢疾等。

燥太过,即“燥淫”,气候干燥,草木枯萎。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人体受燥邪侵袭后,可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咳嗽少痰、痰黏难咯等症状。燥邪主要损伤肺脏,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燥邪犯肺,使肺的津液耗伤,肺失宣降,从而引发一系列呼吸道症状。

火(热)太过,即“火淫”或“热淫”,骄阳似火,酷热异常。火(热)邪具有炎热、升腾、燔灼、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易致肿疡的特性。人体受热邪侵袭,可出现高热、面红目赤、发热恶热、口渴、大汗、心烦、失眠等症状。火(热)邪可灼伤津液,使人体出现口渴、咽干、尿少等症状;耗伤正气,导致气短、乏力;热极生风,可引发抽搐、惊厥等症状;迫血妄行,导致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症状;还可使人体的气血壅滞,聚于局部,形成痈肿疮疡,如疖、痈、丹毒等皮肤感染性疾病。

(三)不及:气候失常与人体虚损

不及则是指六气中的某一气或几气的变化未达到正常的程度,表现为不足或延迟出现。这种气候的失常同样会影响人体健康,使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弱,易受外邪侵袭。例如,若风不及,气候应风而不风,或风势微弱,万物生发之气不足,生长缓慢。在人体,可出现肝气不舒,情志抑郁,胸闷胁胀,头晕目眩等症状。因为肝主疏泄,与风相应,风不及则肝的疏泄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气机不畅。

寒不及,应寒而不寒,气候偏暖,冬季如春季般温暖。人体在这种环境下,阳气不能正常潜藏,易出现阳气外泄太过,导致阴虚内热的症状,如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等。同时,由于寒邪不足以制约温邪,易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病,如冬季流感等温热性疾病在寒不及的年份发病率可能会增加。

暑不及,夏季应热而不热,气候凉爽。人体的阳气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可导致脾胃功能减弱,运化无力,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因为夏季人体的阳气本应旺盛,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暑气不及则影响了这一正常生理过程。

湿不及,气候干燥少雨,空气湿度低。人体易出现津液不足,皮肤干燥、瘙痒,口鼻干燥,干咳少痰等症状。同时,由于湿邪不足,不能制约燥邪,燥邪更易侵袭人体,加重津液损伤。此外,湿不及还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出现消瘦、乏力等症状。

燥不及,应燥而不燥,气候,雨水较多。这种情况下,人体易受湿邪困扰,出现湿困脾胃的症状,如脘腹痞满、呕吐、泄泻等。同时,由于燥气不足,不能收敛肺气,可导致肺气宣散太过,出现咳嗽、气喘、自汗等症状。

火(热)不及,冬季应寒而不寒,气候偏暖,人体的阳气不能得到很好的闭藏和滋养,可导致肾阳虚衰,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小便清长等症状。因为冬季是人体阳气闭藏的季节,火(热)不及则影响了肾的封藏功能,使阳气外泄,肾脏虚寒。

三、太过、不及与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体现

(一)太过与人体脏腑功能亢进

当六气太过时,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往往会出现亢进的表现,进而引发疾病。以肝木之气太过为例,在五行中,肝属木,若风木之气太过,即肝气过旺。肝气过旺可乘脾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肝主疏泄,其太过的疏泄功能影响了脾主运化的正常秩序,使脾土被克。同时,肝气过旺还可导致情志失常,出现烦躁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等症状,这是因为肝主情志,肝气亢盛扰乱了心神。

又如心火太过,可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症状。心主神明,心火亢盛,扰乱心神,导致神志不宁;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下移小肠,导致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常,出现小便短赤。此外,心火太过还可灼伤肺金,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这是因为五行相克中,火克金,心火过旺可克制肺金太过,使肺的功能受损。

(二)不及与人体脏腑功能衰退

六气不及则会导致人体相应脏腑功能衰退,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如肺金之气不及,在五行中,肺属金,肺金不足可导致肺气虚弱,出现气短、乏力、咳嗽无力、自汗等症状。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弱,呼吸功能减弱,不能正常宣发卫气,导致卫表不固,自汗出。同时,肺金不足还可使肾水失于滋养,导致肾阴亏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等症状,因为金生水,肺金不足则不能生水养肾。

再如脾土之气不及,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面色萎黄、肢体倦怠等症状。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土不及,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成不足,人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从而出现一系列虚损症状。此外,脾土不及还可使肝木乘虚而克,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胁肋胀痛、情志抑郁等症状。

(三)平气与人体脏腑功能协调平衡

平气状态下,人体的五脏六腑功能协调平衡,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例如,春季肝气升发,肝木之气渐旺,但此时肺气肃降,肺金之气可制约肝木,使其升发不过,保持平衡。夏季心气旺盛,心属火,此时肾水之气上济于心,制约心火,使心阳不亢,保证人体的神志和心血管系统功能正常。长夏季节脾土当令,脾主运化,此时肝木疏泄正常,有助于脾土的运化功能,而肾水的温煦也为脾土运化提供了动力,肺金的宣发肃降则调节着水液代谢,使脾土运化有序。秋季肺金收敛,肺气肃降,此时心火下降于肺,温煦肺金,使其肃降不过,同时肝木的疏泄有助于肺气的宣发,使肺的功能正常发挥。冬季肾水闭藏,肾主藏精纳气,此时心火下潜于肾,使肾水不寒,肝木的生发之气也为肾的封藏提供了生机,脾土运化的水谷精微则为肾的闭藏提供了物质基础。这种五脏六腑在平气状态下的协调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保障。

四、太过、不及与平气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一)诊断中的应用

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常常会考虑到自然气候的太过、不及与平气情况,以及其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医生会询问患者发病的季节、当时的气候特点等信息,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例如,在春季,如果患者出现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胁肋胀痛等症状,且当时风木之气较盛,医生会考虑肝木太过,肝气亢盛的可能性;若在冬季,患者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且气候偏暖,火(热)不及,医生则会怀疑肾阳虚衰与气候异常有关。通过对自然气候和人体症状的综合分析,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本质,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二)治疗中的应用

根据太过、不及与平气的理论,中医在治疗疾病时采用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六气太过所致的疾病,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采用泻其太过之气的方法。如对于肝木太过乘脾土导致的脾胃病,治疗时可采用疏肝平肝、健脾和胃的方法,以抑制肝木太过,恢复脾土功能。常用方剂如痛泻要方,方中白术健脾燥湿,白芍柔肝缓急止痛,陈皮理气和中,防风疏肝脾之气,使肝脾功能恢复平衡。

对于六气不及所致的疾病,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采用补其不足之气的方法。如肺金不及导致的肺气虚弱,可采用补肺益气的方法,常用方剂如补肺汤,方中人参、黄芪补肺气,熟地、五味子滋肾阴以助肺金,紫菀、桑白皮止咳平喘,共奏补肺益气、止咳平喘之效。

在用药时,医生也会根据气候的太过、不及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在气候炎热、暑气太过时,用药可适当增加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药物;在气候寒冷、寒邪太过时,可加重温里散寒的药物剂量;在气候干燥、燥邪太过时,多选用滋阴润燥的药物;在气候潮湿、湿邪太过时,注重使用祛湿利水的药物。同时,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进行整体调理,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协调。

五、古代医籍记载与临床案例分析

(一)古代医籍中的相关记载

《黄帝内经》中有诸多关于太过、不及与平气的记载,为后世中医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详细论述了六气太过与不及所引发的自然气候异常、人体疾病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这段记载明确指出了岁木太过时,风木之气过盛,导致脾土受邪,人体出现一系列消化系统和情志方面的症状,以及病情严重时的预后情况。

《伤寒杂病论》虽未直接提及太过、不及与平气的概念,但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对自然气候与人体疾病关系的重视。例如,对于外感病的治疗,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患者的症状表现,判断邪气的性质和人体的正气状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剂。在冬季,若出现发热、恶寒、无汗、身痛等症状,多考虑为伤寒,采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解表散寒;在夏季,若出现发热、口渴、汗出、心烦等症状,可能为中暑或暑湿感冒,采用白虎汤、六一散等方剂清热解暑。

(二)临床案例分析

案例一:患者李某,男, 35 岁。春季发病,表现为头痛、眩晕、烦躁易怒、胁肋胀痛、口苦咽干、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就诊时正值春季风木当令,且风势较大。中医诊断为肝木太过,肝郁化火。治疗采用疏肝泻火、平肝潜阳的方法,方用龙胆泻肝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龙胆泻肝汤清泻肝火,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清热安神。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头痛、眩晕、烦躁等症状逐渐减轻,睡眠改善,大便恢复正常。

案例二:患者王某,女, 40 岁。冬季就诊,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小便清长、月经量少。该冬季气候偏暖,火(热)不及。中医诊断为肾阳虚衰。治疗采用温补肾阳的方法,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方中附子、肉桂温补肾阳,熟地、山药、山茱萸滋补肾阴,茯苓、泽泻、丹皮利水渗湿,调理阴阳。经过数月的调理,患者畏寒肢冷等症状明显改善,精神状态好转,月经量逐渐恢复正常。

六、现代医学研究对太过、不及与平气理论的验证与拓展

现代医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黄帝内经》中太过、不及与平气理论的合理性。例如,在气象医学研究中发现,异常的气候条件,如极端高温、严寒、暴雨、干旱等,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密切相关。在高温天气下,中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发病率明显升高;在寒冷天气下,感冒、流感、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发病风险增加。这与中医理论中暑气太过、寒邪太过导致人体正气受损,脏腑功能失调,易受外邪侵袭的观点相契合。

在生物钟研究领域,发现人体的生理功能、激素分泌、免疫调节等存在着明显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这类似于中医的平气理论中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同步。当人体的生物钟被打乱,如长期熬夜、跨时区旅行等,可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情绪异常等,类似于六气太过或不及对人体的影响。此外,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环境因素对人体基因表达有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可能会调节某些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易感性,这为中医的太过、不及与平气理论提供了微观。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