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五日辰时,正是京都春闱放榜的重要时刻。但见锣鼓震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放榜的官员手托金榜,在威严的带刀衙役护卫下,骑着高头大马缓缓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那庄重的气势令人心生敬畏。
皇榜刚一揭示,顿时人声鼎沸,现场被围得水泄不通,各路考生都迫不及待地往前挤去,渴望在榜上寻得自已的名字。
“中了,中了!”一位操着山西口音的年轻书生兴奋地大喊大叫,那按捺不住的狂喜之情溢于言表。周围民众纷纷交口称赞,纷纷作揖道贺。
“呜呜呜”,一阵悲怆的哭声却在此时引来众人的注目。一个花白头发的老者坐地嚎哭,他是最先抢到前面的,然而仔细看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自已的名字。
这个历经多次科举却始终未能中的老书生,在这一刻彻底崩溃了,心中的希望瞬间破碎。众人纷纷劝解,却怎么也无法让他停止哭泣。
这时,人群中挤进来一个肥头大耳的中年男子,身着一件深色的饰着花纹的直裰长袍,搭配一件束腰外罩,一看就是一个财大气粗的主儿。
“谁中了?谁中了?快,快拦住他,拦住他。”他急迫地吩咐着几个家丁。端谁家的饭碗就得服谁的管,这帮家丁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向那个操着山西口音的考生扑去,那架势宛如饿犬扑食。
这可把这个初出茅庐的小白脸吓傻了,不停地喊“什么哩,什么哩。”听他的口音,应该是来自山西洪洞县。
众人见此情形,哄堂大笑,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甚至笑得都直不起腰来。
其实这也不奇怪,“榜下捉婿”乃是当时的一种独特婚姻文化。在发榜这天,各地的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的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和抢人差不多。
有宋一朝,乃是中国科举制度最为完善的时代。考试取士成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科举胜出者不仅能够名利双收,所享受的待遇也极为丰厚。
宋真宗赵恒曾写过一首诗鼓励士子们寒窗苦读:“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罔论“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等不一而足。
当朝的榜下捉婿现象极其疯狂,就连欧阳修也曾有过被抢的经历。这小白脸乃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哪里经过如此阵仗。开始的时候,他还在不停反抗挣扎,后来知晓了缘由,顿时喜上眉梢。
“呀呀,金榜题名了,再娶富豪家的千金,洞房花烛接踵而至,我的天呀。”他吃吃地笑着,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荣华富贵的美好生活。
林啸的卦摊离放榜地段大概三丈远,对面的情形虽影影绰绰,但也能知晓个大概。他一身江湖术士的打扮,穿着半旧的蓝色道袍,下巴还留着一绺山羊胡,显得气定神闲,一派老成模样。摊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不知从何处寻来的铁算盘尤其抢眼。
算卦幡上写了一幅对联。上联:“一笔如刀劈开昆仑分玉石。”下联:“双瞳似电,观透沧海变鱼龙。”横批:“判事如神。”这些都是林啸在后世从传统相声《八扇屏》挪移而来的。
他已经接了好几单生意了,基本都是落第的考生怀着希冀与忐忑的心情来卜问明年的仕途。
林啸装模作样地啪啦啪啦地打着算盘,随即双眼紧闭,用后世所学的心理学知识给这些可怜虫打了强心剂。立马见效,那些考生都是垂头丧气而来,最后破涕为笑,鞠躬道谢,付足银两后满意离去。
林啸轻叹一声,“先生、先生,你卜得准哟,小可中也。”声音洪亮且略带清脆。林啸却装聋作哑,其实他心里明镜似的,他知道来者是谁。
来人二十六七岁,不算太年轻,仪容庄严大方,容貌壮美,不是游师雄又该是谁。
为了此君,林啸蹲坑守候了十来天。后世的林啸知道游某于治平元年中的进士,乃是北宋名臣,龙图阁大学士,也是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年轻时跟随关学始祖张载学习,为人慷慨豪迈,善于谋略,建树了不少武功。对了,他的老师就是写《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
掌握情报的林啸在一个月以前的某天,拉住了游师雄,表面上是兜售生意,其实别有用意。“此君鼻如悬胆,目若朗星……”不等林啸说完,他急忙要走,“先生,私有急事要办,你莫说了。”随手给了五十文钱,“你喝点茶便是。”
“此君生于官僚家庭,肖牛,现有二子,长子贤静,次子聪敏……”
游师雄停下了脚步,“三子正在娘子身上,不日将生。”林啸啪啦啪啦又打了一阵儿算盘,那声音恰似“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自有章法,技艺高超,手法快捷,听迷了白居易,也听傻了游师雄。
“今年四月十五放榜,君必中进士。”游师雄刚想问,林啸便将之前对他说的话原话奉回,“莫问,莫问,你办事便是。”林啸装帅装酷的模样很是地道。
游师雄今日果真中了进士,心里欢喜异常,还有一喜,娘子捎来口信,他再次当爹,又是个哥儿。
见林啸对他视而不见,“先生,怪小可没有见识,莫要着恼,在下赔个不是,请先生移步樊楼宴饮。”
林啸暗自吃惊。有个好身世真是好,哪像这世的老爹,花钱抠抠搜搜,每一文钱都要精打细算。
樊楼可不是一般人能来的地方。它是京城最豪华的顶级酒楼,雅人云集,王孙公子、富商豪门、文人骚客常常流连于此,据说宋太祖赵匡胤都曾来过樊楼观看杂戏。
“小道乃清静无为之人,也不必去那喧哗之所。”林啸鼻子插大葱——装相,心里却是一万个想去看看这世的樊楼。
后世的樊楼已经复建成一组庭院式楼阁,只有草木深处的荒凉,再无当年“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忙得承平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大俗景象了。
游师雄犹疑,“君盛意,小道倒是无法推脱。”林啸瞬间改了口。
“好,好,待到心静自然凉,阅尽世间万物,也平添了道行。”两人携手相扶,渐渐远去。